
抑郁这种负面情绪,本质上是人类在原始社会进化出的一套应对环境、保障生存的机制。当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就会伴随出现抑郁情绪,这在我们祖先生活的那个时期,是能保命的。比如,在一次捕猎的过程中失败了,并且你受伤了,这时候你就会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从而体验到抑郁情绪,这种情绪会让你行动迟缓,还迫使你必须躺着好好养伤,如此才能保命。反之,如果你受伤了,还特别兴奋,那就麻烦了,这会让你下次去狩猎时阵亡的概率急剧上升。
另外,我们用于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些高级情感,比如怜悯、敬畏、愧疚、难过,这些情感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比如,一起去狩猎时,有同伴不幸牺牲了,这时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等这些情感体验过去之后,你会发现,你对这个团队的归属感更强了,团队在经历过共同的悲痛后,凝聚力可以让团队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正因为抑郁情绪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基因就将抑郁情绪这种设定写入了我们的“底层代码”,我们的大脑就会按照基因“底层代码”的程序来运行,尤其是负面情绪,会在关键时刻,帮助人们快速应对环境,从而保障生命。
未适应的“底层代码”
但是,情绪应对环境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人们所面临的环境,必须是相对简单的,最好是“非黑即白”的那种。比如遇到危险,选择“逃”或者“不逃”;听到附近有狮子的叫声, “躲”或者“不躲”。这些全是“二选一”的简单场景,这种场景很适合人类社会的“狩猎时代”和“农业时代”。
只不过到了工业化时代后,这套机制突然就过时了,变成了累赘和负担。这就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差不多,人类天生就喜欢高糖、高油、高脂肪的食物,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储存能量,也是为了应对之前社会的物质匮乏,那时候基本上没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工业化时代到来后,高糖、高油、高脂肪的食物就过剩了,于是就冒出来了一堆“现代病”。
抑郁症也是一样,自从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后,人类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并且面临着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频繁的工作变动、越来越快的社会变革。然而,我们大脑中的“底层代码”没变,但使用场景却变了,这就出现了“错配”,我们再也不能依靠情绪这种“非黑即白”的机制来应对现在的环境了,而负面情绪机制还在运行。抑郁症,也就必然出现了。
当前,全世界有3.5亿抑郁症患者,一个人一生当中患一次抑郁症的概率更是超过了10%。而且,你会发现,GDP越高生活条件越好的现代化社会,抑郁症的发病率就会越高。
那么,抑郁症会让我们的大脑变成什么样呢?科学家们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有五个区域出现了显著变化,即海马区、前额叶皮层,以及前扣带皮层,这三个区域的体积变小、活动也减弱了;而杏仁核和缰核,体积和活跃度都增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