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床表现上,抑郁症患者具有典型的特点:首先,常常表现出一种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都持有负面的看法。其次,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意识常常处于一种淡化状态,无法准确地感受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再次,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出一种注意力缺陷的症状,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和工作。最后,抑郁症患者的行为常常受到抑制和限制,缺乏积极的动力和行动力。下面从对抑郁症治疗效果最好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入手,详细解释一下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从而揭开抑郁症的心理发病机理,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抑郁症。
非理性认知的发现
在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背后,我们总能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模式出现了大问题,而且这种认知模式很有特点,叫做“非理性认知”,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逻辑对不上了。说到非理性认知,一定要提到一位在心理治疗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可以说,艾利斯是第一个把人类非理性认知整得明明白白的心理学家。
1913年,艾利斯出生于匹兹堡,4岁后移居纽约。他是长子,小时候经常生病,是医院的常客,因此艾利斯很早就开始学会独立。而且,艾利斯慢慢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
等到了青春期,艾利斯跟其他少男少女一样,也开始情窦初开,但他非常害羞,不敢跟女孩子聊天。而艾利斯给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标,那就是一个月内和一百个女孩子说话。只能说,艾利斯是个“直男”,最后还是没约到女孩,但他却靠着惊人的意志力,完成了那个目标,而且越挫越勇。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完成了学业,并且走上了成为大师之路。可以说,艾利斯意志力非常顽强。他投身心理治疗工作近60年,诊治了15000多名饱受各种心理困扰的人,平均每个星期要会晤80名来访者,指导5个治疗团体。除此之外,他一生写了近50本书,近700篇论文。
在艾利斯看来,我们心理之所以出现问题,往往都是情绪和情感问题。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情绪和情感都是由当时的情景引起的,比如说失恋分手了,“失恋分手”这件事会让当事人非常痛苦,进而产生非常大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而在艾利斯看来,我们之所以会情绪不稳,其实并不是由当时的情景引起的,而是由我们怎么看这件事引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如何加工信息,导致了我们出现怎样的情绪。
之后,艾利斯把他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对人类所持各种信念的考察与了解上,他惊奇地发现,人们持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信念。比如,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工作,导致项目进度推了又推。这就是典型的非理性认知,怎么定义“做好”呢?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些根本就经不起推敲。他把这些众多想法和信念进行了拆分,把里面的元素一个一个地分解出来,再进行合并,就得到了人类的三种最基本的非理性信念,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而抑郁症患者,这三类典型的非理性认知几乎全中,特别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抑郁症患者,第一类的认知尤为明显。他们总是对自己有非常严厉的要求,认为自己必须成功,必须取得好成绩,必须拿到荣誉,必须赚到钱。而现实生活哪有那么一帆风顺,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第一类非理性认知就开始起决定性作用,把他们逼上绝路,仿佛在说:“你如果不优秀,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治疗抑郁症的功臣
既然信念能决定情绪,那信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信念正是从我们经验来的,比如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50后和60后,与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90后和00后,他们对财富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所谓的代沟,正是不同的经历所导致的不同认知体系和信念系统所致。也就是说,非理性的信念系统也是从我们过往经历中被塑造出来的。
与阿尔伯特·艾利斯同时代的还有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心理治疗领域大师级的人物——认知行为治疗的创始人亚伦·贝克,他在探索人类认知体系和信念系统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并且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和可操作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