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消化道疾病专家,在一次访谈时感慨:“有时候我一天坐诊下来,发现接近40%的病人其实不该来消化科,而应该去心理科!”抑郁症与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极高的共病性,甚至可能完全重合。例如,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50%—60%以上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症状;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21.6%会出现抑郁,31.5%出现焦虑;在其他功能性肠病和胃肠病中,患者的抑郁风险也明显升高。
肠道与大脑的神奇联系
实际上,人体的第一大脑是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我们的肠道具有自己的神经系统(ENS),可以不完全依赖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信号作出独立的反应。所以,哺乳动物的肠道也被称为“肠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格尔森曾经在《科学美国人》杂志发表文章称,多种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如五羟色胺、多巴胺,大概有95%是在肠道里面合成的。他发现,我们的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关系比预料中的还要紧密,肠道与大脑间构成了密切联系的信息传递通路,即“肠道-脑轴”。而“肠道-脑轴”指的就是哺乳动物的大脑和胃肠道间存在着双向信号交流网络。比如,心理应激或相关疾病可以引起大脑功能的异常,然后通过“肠道-脑轴”效应,影响肠道功能,患者可表现出消化道症状,这是自上而下、从脑到肠的影响。
实验发现,抑郁症患者与健康群体的粪便菌群存在很大差异,前者的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有所下降,其中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含量增高,而厚壁菌门含量降低。拟杆菌参与许多重要的代谢活动,包括碳水化合物的发酵、含氮物质的利用以及胆汁酸和其他类固醇的生物转化。大多数肠道细菌是糖酵解的,这意味着它们通过碳水化合物分子的水解获得碳和能量。它们有助于从膳食纤维和淀粉中释放能量,并且有助于抑制炎症的活动。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令大夫们棘手的疾病,都与菌群-肠道-脑轴异常有关。
虽然饮食调理对治疗抑郁症不能起到直接治疗作用,但是可以减少身体炎症反应,改善神经递质功能,补充营养素,从而预防并且辅助抑郁症治疗。在身体中各类营养素充足的情况下,身体状况得到改善,心理状态也会自然改善。要知道,当大脑缺乏足够的营养时,人对周围的感知力、注意力、反应力、承受压力、调节情绪的能力等等都会下降。因为这些能力都是需要细胞参与的复杂任务,如果细胞营养供应不足,就没有动力源,无法正常运作。对于大脑来说,吃进体内的正确的营养物质能够变成大脑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