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的力量:推动美国法治进程
作者 付杰
发表于 2023年8月
1906年,美国旧金山,一家华人洗衣店。由于洗衣店门槛不高,很多华人以此谋生,并在洗衣行业站稳了脚跟。
在太平洋铁路修建中,华人劳工就像“沉默的钢钉”,创造了美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一项议案,时隔130年之后,就臭名远扬的《排华法案》正式道歉。在美国不算漫长的建国史中,华人为这片新大陆的发展作过不可忽略的贡献,尤其是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华人劳工就像“沉默的钢钉”,创造了美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华人却长期不见容于美国主流社会,多部歧视、欺压华人的法令和政策曾试图限制他们的流动和发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少华人纷纷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在争取个人权益的同时,也推动了美国法治的发展与进步。在众多华人参与的诉讼之中,益和诉霍普金斯案(Yick Wo v. Hopkins,以下简称益和案)和美国诉黄金德案(United States v. Wong Kim Ark,以下简称黄金德案)是特别突出的两个案例。

益和案:超越立法,审视执法

中国人大概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移民美国,伴随着“淘金热”的到来,50年代形成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这股热潮持续了几十年。但华人移民最初只是作为苦劳力来到美国,他们从事的几乎都是艰辛的底层工作,除了有投机性质的淘金外,大多是修建铁路和开洗衣店。

旧金山是华人数量仅次于纽约的美国都市。这座城市也有圣弗朗西斯科、三藩市之谓,中文名称之所以为“旧金山”,与当年的华工有密切关联。在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潮中,很多华人涌入此地,称其为“金山”,后来澳洲墨尔本也发现了金矿,为表区别,就将其改称为“旧金山”。

旧金山华人众多,由于洗衣店门槛不高,很多人以此谋生。他们勤奋能干,吃苦耐劳,凭借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很快就在洗衣行业站稳了脚跟,但这也威胁到了白人的洗衣生意。旧金山市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台了多项法令,旨在限制华人的洗衣生意,将他们排挤出白人社区,其中以1880年5月26日的第1569号条例和1880年7月28日的第1587号条例最为典型。这两项法令规定,任何在木质建筑内经营的洗衣店,需要从市政当局重新申请经营许可,否则将面临高达1000美元的罚款或者不超过6个月的监禁,严重者则两项并罚。

看似一视同仁的法令,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明显的区分对待。白人的洗衣店顺利拿到营业执照,华人却遭到百般刁难,所有申请都被拒绝。当地华人并非一盘散沙,他们抱团取暖,自发组建了行业协会“同心堂”,不仅协调成员关系,划分营业范围,商定经营价格,还共同出资,筹措资金,试图通过法律的途径挑战旧金山的“恶法”。

想要推翻这些法令,自然需要合适的原告。益和(Yick Wo)已在洗衣行业耕耘多年,口碑很好,而且洗衣店符合消防、卫生、环境、安全等各项要求,但是营业申请还是被拒了。为了抵制当局的歧视性行为,华人洗衣店主展开了集体行动,无视旧金山的洗衣店法令,继续开门经营,于是他们纷纷被捕。在同心堂的支持下,益和起诉了逮捕他的警长霍普金斯。益和指控这些法令违反了加州宪法、美国宪法和1880年《中美续修条约》,并将官司一路打到加州最高法院。但加州歧视华人的传统由来已久,法院也没有主持公道。恰好此时另一名洗衣店店主和利(Wo Lee)也以类似的诉讼理由向加州的美国联邦巡回法院提起诉讼,同样铩羽而归。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3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