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极到东极,白山黑水间的哨所人生
作者 南山海
发表于 2023年8月

在黑龙江省2981公里长的边界线上,分布着众多的边防哨所,他们如镶嵌在璀璨夜幕中的闪亮星辰,映衬着整片星空。其中最亮的两颗就是被称为“北方第一哨”的漠河北极哨所和“东方第一哨”的抚远东极哨所。

从最北到最东,矗立在祖国边防线上的钢铁哨所,留下了一道道雄浑的身影,也流传下一首首边防军人卫国戍边的英雄诗篇。

中国最北,有我们钢铁的哨所

北极村是中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最北的村镇,同时也是中国最北的城镇。中国“北方第一哨”北极哨所就处于北极村。

谈起漠河,第一感觉就是冷。的确,这里年最低气温零下53摄氏度,年均气温零下3.5摄氏度,无霜期只有九十多天,漫长的冬季长达八个月。这里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气候最冷的县级市,素有“神州北极”的美誉。

北极哨所的后面就是黑龙江,隔江望去,可见对岸俄罗斯的哨所,139号石碑就位于哨所内。

新中国成立以来,边防管理不断加强,1969年6月在漠河边防站的基础上组建了边防连队,分别在洛古河、漠河、兴安等处设有边防哨所。几十年来,驻守在哨所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迎风斗雪,矢志报国的戍边精神却一直流传。

春节晚会总会有北极哨所的官兵向全国人民拜年的画面,这一场景深深地印刻在了新战士扎西的心中。这位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小伙穿上了军装,来到了他多次在电视屏幕中见过的北国边疆,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军人。

初入军营时,扎西普通话说得不好,与战友交流困难,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但在领导和战友的帮助下,他不仅解决了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还苦练军事技能,很快就融入到队伍之中,担负起工作职责,成为连队的标兵。

“当兵就要当尖兵。”扎西在演讲中喊出的口号,也成为许多新兵奋斗的目标。

每年冬季,江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哨所所在的连队会提前召集全体官兵,在严寒中花一个月的时间筑一道长达十多公里的铁丝网,防止边民误越国界。哨所的战士们除了每天进行例行性巡逻、潜伏勤务外,还会专门在旅游热点地区进行定点执勤,执行任务。

在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边防官兵们每天都要全副武装地开始执勤任务。江面上寒风凛冽,冰层一层一层堆积,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平坦如镜,冰凌如刀,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冰碴就能把鞋划破,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一样疼,由于寒冷,战士们需要穿很厚的衣服,被汗浸湿后,衣服冻得硬邦邦,脱下来都能站住。

本文刊登于《新青年》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