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秋水长天
七月到严州赴任。
严州乃大州,山明水秀,景色宜人。一百四十多年前,陆游的高曾祖父陆轸,曾任严州知州。其人,性质直,不从俗,爱民政声流传民间。陆游沿先人足迹而来,又同任知州,进入州治梅城,他格外敬畏,心怀亲切,似曾相识,如入故里,自励“实继遗躅”。梅城人知陆游来,说其曾祖事,亦有似曾相识之感,颇觉自有缘分。
精选删诗
初到严州,接赵蕃赠诗五首,是论诗求教,距前次已过十年。他终不仕,在玉山乡居。王景文寄诗来,镇江一别二十三年。陆游想这两人,赵蕃不仕,是绝意仕途,自求之;王景文仕途不达,是欲为之而不得不弃之。陆游慨叹两人回乡治学,殊途同归,志也,时也,势也,机缘也。陆游一一回函,以慰故人之思。
公务繁忙,不误晨练剑夜读书。不料夏季大旱,晨剑夜读俱废,日夜忙于救灾。他火速奏请救济山郡瘠土之民,送粮上山;在灾区要路,设粥棚,接济流民;组织安济坊、居老院、施药局、和剂局、惠民局等救助灾区病人和老者;告漏泽园,鳏寡孤独死者,立即收葬,万不可弃尸街头;奏请减免了灾区税赋。几场大雨过后,陆游带衙役巡行灾区,扶贫解困,打击抬高粮价者,抓捕欺诈灾民的地痞无赖,维护社会治安,早出晚归,百姓皆识。
秋季,风调雨顺,农田丰收。次年,1187年,严州六县又获丰收,百姓安居,无流徙人户,陆游政声有口皆碑。一日,几位下属陪他微服简行下乡。偶遇乡民,识陆公者,皆拦路跪地而拜,敬言陆大人灾年救命,子孙不忘,随从一一扶起。陆游嘘寒问暖,乡民喜说今年丰收,吃饭无虑,连言连拜,不愿离去,久久伫立路旁。陆游对几位属官感叹:“我等学仁,仁,人心也,仁者爱人,爱人者,救民于水火,天职也,不然,为官岂非率禽兽而食人者乎?”
路上遇送嫁妆的长队,喜气洋洋。走一阵,又遇一家娶亲长队,前有铜锣开路,队中唢呐欢奏,大红花轿在后,人心欢畅。陆游等让于路边,众人你言我语,言道十里红妆,喜事在丰年。
秋起,陆游逢公假日,闭门读书,曾写一绝句,披露心境:“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晚唐诗人李商隐,号玉溪)诗。”
这时,门人、博学者、在城都税务郑师尹,为他编辑《新刊剑南诗稿》。陆游反复诵读、比较,精选,选而又选,百之选一。
郑师尹十分惋惜,叹曰:“何其少哉!”
陆游手抚诗稿,说道:“郑公劳心劳力,情谊深焉。一人之作,如林树高低,吾不能免。我意,沙里淘金,但留上品,余者淘汰,不误世人,不辱诗名,吾心方安。”
郑师尹曰:“或有多多益善者。”
陆游笑曰:“多多益善,充数拼凑,我等不可为。”
郑师尹称善,言道:“杜牧,焚稿选诗,十之二三。”
这个选本,精而又精,风骨清俊,遍体光华。
郑师尹受嘱作序。他在序中写道:“剑南之作传天下”,“敛祍肃观,则浩渺闳肆,莫测津涯,掩卷太息者久矣。”
陆游抚卷对鄭师尹说: “韩元吉兄与我有约,新编剑南诗,韩公欲先睹,可叹已逝,痛哉,哀哉!”
诗稿由当地名书坊郡斋付梓刊印,十行,行二十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