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筒鼓舞,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的一种独特的丧葬祭祀舞蹈,俗称“打四筒鼓”。它在昭通广泛流传并有准确历史记载的时间已经有300 多年了。
四筒鼓舞即四个筒鼓的舞蹈,此处鼓舞就是字面意思。筒鼓得名于“筒”,主要在其与众不同的做法上:用梧桐树材做成长40 厘米,宽5 厘米,厚1 厘米的木片,箍成高40 厘米、直径28厘米的“筒”,“筒”内放两颗小石子,两端蒙上牛皮,钉上铁钉,再箍上铁环扣,系上鼓带。鼓槌是一根20 厘米长的细木棍。
顾名思义,“筒”没有腰身,上下齐平,外形其实不“鼓”。称之为鼓,特质表现在音色洪亮、声音浑厚上。尤其在空旷辽阔没有喧嚣的乡村山野敲响,其节奏鲜明、干净清脆的声音能传很远。筒鼓与一般丧葬仪式上端公(祭师)们念经唱诵时伴奏的各种法器不同,它没有故作神秘,也没有阴阳怪气,就是一种简单质朴的舞蹈伴奏乐器。

由于筒鼓的制作工艺比较专业,现在有些四筒鼓舞者手中的“筒鼓”不再是当地手工制作的专业“筒鼓”,转而购买批量生产的现成腰鼓来充当,筒鼓之“筒”也渐渐名不符实,而鼓的外形倒名符其实了。这样,传统手工制作的筒鼓里面那两颗小石子,也不会被放进去了,它所带来的独特音响效果也没有了。
四通鼓舞有什么套路?
当然,四筒鼓的舞蹈精髓不在鼓形和鼓声,而在持鼓表演的各种动作套路上。表演套路有高桩和矮桩、山区和坝区的区别:山区舞者擅长“高桩”,步伐沉稳、舞蹈粗犷有力,动作特点是弯腰、低头、顺拐(同手同脚);坝区舞者擅长“矮桩”,身体低矮,动作平缓、轻松,表演者直腰、顺拐、平视。随着时代变化 ,如今一些年轻人组织的四筒鼓队,吸纳了秧歌、腰鼓等艺术形式而出现的提胯、甩脚、扭腰、甩头等动作,让四筒鼓的表演更现代、更有激情。
四筒鼓的舞蹈动作脱胎于农民生产劳动时的姿态和对动植物生活习性的模仿,其内容多为生产、生活场景的展示,尤其以模拟鸟兽动作的组合最为形象和丰富,以此表达对现实世界的热爱和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