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竟记录在祈风石刻里
作者 影子
发表于 2023年8月
人間仙境九日山

“莫道九日少景观,唯有亲临此山中。”在位于泉州南安县丰州镇的九日山上,完整保留着宋、元、明、清摩崖石刻77 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祈风石刻,记载了从公元1174 年至1266 年长达92 年之久的祈风仪典。这些石刻是古泉州丝绸之路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一方方石刻,刻文记事,凝固历史,书写盛世,铭记荣光,无言地诉说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千年繁华。

何为九日山?

从泉州市区驱车往西郊方向不到十公里,就到了南安县境内的丰州镇旭山村,金鸡自然村西面的山便是九日山,九日山在晋江中游金溪北岸,为清源山支脉。正是仲夏时节,山脚下的延福寺旁,绿树成荫,鸟鸣阵阵。穿过寺庙,徐步而上,山中一步一景,“山、寺、溪、桥”交相辉映,交织成一幅空灵清新的诗意图卷。山中的巨石崖壁上,处处可见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所留摩崖题刻,在苍翠山色的掩映下,更添了几分书卷气和沧桑感。置身九日山,被成片的绿意和岩壁包围时,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九日山东峰石刻

九日山为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古时因部分士族(指东汉、魏晋以来的门阀阶层)南渡入闽,沿南安江聚居,每年于重阳佳节到此登高远眺,寄托乡思,久而成习,称此山为“九日山”。九日山石刻有东、西、北三峰,据记载,自晋代以来历代均有石刻,现仅存北宋至清代摩崖石刻77 方,分布于东西两峰,以宋刻居多。内容有景迹题名、登临题诗、游览题名、修建记事、海交祈风等;书法有真、行、隶、篆,以宋人蔡襄、苏才翁、苏绅、虞仲房及清代马负书所题为佳。

这其中,有关海外交通、航海祈风石刻共10方,记载了自宋淳熙元年(1174) 至咸淳二年(1266)泉州市舶司及郡守等地方官员登临至此为番船(西洋商船)祈风、举行盛典的史实。这组珍贵的摩崖石刻,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和平安的文字记录,蕴藏着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为研究宋代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跨越数百年,一方方石刻,铭记城市记忆,留下可供触摸的人文脉络,是凝固在崖壁上的史书,也是宋代航海文化与海神信仰的重要物质遗存。

凝固的历史

为什么选在九日山祈风?

古泉州人民依海为生,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顺应季风规律:夏季,船舶从南部海域回航;冬季,船舶从泉州出海。因而每年夏四月与冬十月,都要在昭惠庙向海神祈求风信顺利,保佑航行平安,泉州古老的祈风传统由此而来。

为什么选在九日山祈风?与泉州湾及晋江水域的历史海岸线有直接关系。九日山所在处是泉州湾进入晋江后江面的最窄位置,两岸有九日山、金鸡山夹峙,像天然门户,九日山下背山面水,对泉州先民来说是最适合定居的一片陆地,因此这里成为泉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宋代泉州,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海外贸易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

本文刊登于《旅游世界》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