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千载盛世重光龙华寺遗址H21发掘记
作者 刘文涛
发表于 2023年8月
龙华寺遗址

春雨后的扑朔迷离

叙述一件事如同唱一部大戏,开唱前得锣鼓点先响起来走一个“过门”,那就从头说起。2018年8 份,我在章丘龙山为期5 个月的宋金冶铸遗址发掘完后,院领导安排我随李振光主任前往博兴县发掘龙华寺遗址。这个120 万平方米的遗址,是迄今山东省内已知面积最大的北朝遗址,因民国年间遗址上出土隋代《奉为高祖文皇敕造龙华碑》而得名。在上世纪70—90 年代都曾出土过窖藏造像,数量计有四百余件。尤其是1970 年代出土的蝉冠菩萨,因造型精美独特,三段躯体三次征集拼合的传奇经历,更因被盗、流失、回归的曲折故事而让人瞩目。李振光主任研究龙华寺遗址多年,是山东魏晋至宋元考古的专家,我又是学习的北朝隋唐考古,能随老先生一起工作,这是一种因缘。

自2018 年9 月入驻工地,五个月的发掘紧张而快乐,眼看着4 号建筑基址上的大台基初露峥嵘。台基外的砖砌水井到现在还盈满了清水。一些零星造像残块的出土也让我激动万分,有时我心里也琢磨,啥时能出个窖藏坑或几块带题记的造像碑就好了。有时我也拿这话和李主任说,李主任眯着眼嘿嘿笑着说道:“看你小子运气。”

灰坑
H21清理过程中,笔者在绘图

2019 年4 月10 日,2018—2019 年度发掘基本结束了。那年鲁北偏旱,一春无雨,10 日这天,忽逢甘霖。龙华寺畔绿绦摇曳,百芳竞妍。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天,对于只有雨天、晴天,没有周六、周天的考古人来说,这是个难得的休息日。工地上就剩我和两个技师,一天无事。11 日一早,雨后初霁,暮春的微风吹拂着脸颊,凉而不刺骨,惬意得很。我和技工到工地安排民工们趁雨后地湿“刮面”。闫老师看发掘区南头,马老师看北头。按部就班地刮到上午十点半。我正在探方边转悠,想着刮完这次,用白灰洒出遗迹边缘线,航拍全景照后即结束田野发掘。正在琢磨着,听闫老师喊我,我几步跑到他跟前,一眼便看出刚刮后平整无尘的湿地面上出现了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坑线,闫老师叫我也是此意。这个位置就在工地南部一处唐代建筑台基东外侧,离工地围栏大门不足10 米。我围着坑转了几圈,心里在琢磨,这么规整的坑线,又在台基外侧,在前期的发掘中还没遇到过这种形状的坑,应该不是墓。我叫他拿探铲来打几个孔,看看下面土质土色再做判断。可惜因马上撤工地,工具都收拾回驻地了。虽然没有马上勘探成,但我心里却犯嘀咕了,这么规整,肯定是当时人有意为之,下面会是啥呢?我不自觉地摸起手机就给博兴博物馆马馆长打电话,告诉他下午来趟工地,万一是造像坑,还要通过馆里协调安保问题。

中午吃饭时,我又提醒闫老师下午别忘记带探铲。下午两点上工,到了先打探孔。长方形坑的四个角加中间打了个梅花孔(勘探术语),其中四个孔在半米左右的深度都碰到了砖。此时我屏住呼吸,多么希望下面能传来碰到石头的清脆声音(一般窖藏或埋藏都是石质造像,有经验的考古人员听声音与靠手感即能感觉出探到物体的大概材质)。可沉闷的噗噗声分明就是砖的声音,他们都笑了。这时马馆长也到了工地,见了先打趣,问我挖的佛像呢?我一阵苦笑,希望即将落空。可一转念,这个坑处在台基外,有砖,也可能与台基有关,即使对台基有新认识也好啊。

本文刊登于《旅游世界》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