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迁徙之途

在民间传说里“哈萨克”有一个浪漫的解释——“白色的天鹅”。这个名字象征着哈萨克人群居和迁徙的传统,而哈萨克那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就集中体现在贯穿一年四季的大迁徙生活中,尤如“候鸟”一般,也因此哈萨克民族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从阿尔泰山到伊犁河谷,再到天山南北,美丽的新疆大草原,都印记着哈萨克人的足迹。尤如冬季天鹅南北迁徙,随牛羊逐水草而居;如守猎人,暑往寒来,游走天地之间、草原之上、雪山之壑。千百年来,他们不停地往返迁徙,游走在天地之间,游牧于草原大地。哈萨克族的牧民,用迁徙拓印了生命的痕迹,用腿丈量出世界的辽阔,用马背承载起一段民族史诗。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哈萨克民族为了生存选择了迁徙,却又因为迁徙书写出一首民族赞歌。

哈萨克民族的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现在的哈萨克族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融合而形成,他们伴随自然而生,最终又回归于自然。

哈萨克民族生活在深山,缺少现代化设施,几乎与世隔绝,生活状态保持着原始状态,但他们的生活是快乐、幸福、和谐、美满的。由于依自然而生的習性,他们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分寸感。哈萨克族大多数属于游牧民族,因此天然对草原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用哈萨克族俗语说,“草地是牲畜的母亲,牲畜是草地的子孙”,“草肥则牲畜壮”。

为了适应草场一年四季的生态变化,尽可能合理地利用草地和牧草的生长周期,也是为了草场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哈萨克族不辞辛苦游走在草原之间。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环球飞行》2023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