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动物进化论
作者 古火拉兹 红色皇后
发表于 2023年8月

麒 麟

中文常用名:麒  麟

中文正名:麒  麟

学  名:Xuanyuantherium

异  名:麟、仁兽

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长颈鹿科-麒麟属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麒麟是作为“四灵”之首出现的,排位甚至在凤、龟、龙之前。在另外一些说法里,麒麟还是对应“中央之地”的神兽,是万兽的首领,地位超过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可见其尊贵。

麒麟备受尊崇的原因,一般认为源于其被赋予的“仁兽”道德观,但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它独一无二的奇特形象。

演 化

长颈鹿科是哺乳类动物中最奇特的科之一,一些物种的外形也的确极为独特。除了长颈鹿这一广为人知的陆地最高动物之外,还有神秘的长着斑马纹的㺢㹢狓(Okapia johnstoni)、史前时代曾经在西亚地区与苏美尔人共同生活的长着四只角的西瓦兽(Sivatherium)等。但是和近亲麒麟比起来,这些动物简直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

在所有真实的神话动物中,麒麟可能是最不像地球生物的一种,这要归功于其覆盖全身的鳞片。在今天的地球上,并不存在全身生有鳞片的哺乳动物,即便是最著名的穿山甲,也只在身体背侧长有鳞片。麒麟是唯一的例外。

长颈鹿和㺢㹢狓生活在非洲,西瓦兽生活在非洲至南亚地区,但中国生活着长颈鹿科动物并非虚构,化石证据表明,长颈鹿科动物发源于中国西北地区至中亚一带。它们可以向西迁徙至非洲,自然也可以向东发展到中国的中原地区。

长颈鹿科外形差异巨大,证明了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可以做出多大的改变。麒麟的存在和灭绝,也确实都与它的生存环境有关。

㺢㹢狓

形态特征

麒麟为大型哺乳动物,肩高120—150厘米,雄性体重可达六百千克,最大者肩高可达两米,重达一吨。体型似麋鹿,但身体更粗壮,在近亲中更接近西瓦兽而不是㺢㹢狓,而且全身覆盖着规则排列的暗黄色鳞片。麒麟的鳞片来自胚胎上皮细胞中相当狭窄的一层,由一种扁平、坚硬、富含角蛋白的细胞组成,这种细胞会不断分裂生长以补充鳞片的磨損,与穿山甲的鳞片以及灵长类的指甲同源。鳞片之间存在发达的褶皱,能使其肢体更加运动自如,不会因为鳞片的存在而影响灵活性。

麒麟的鳞片似蛇鳞,主要分为头鳞、角鳞、体鳞、脊鳞、腹鳞。除鼻吻部和双耳内侧外,麒麟头部均覆盖对称排列的板状鳞片,称为头鳞。其中,每侧有三枚叶状突出的眶上鳞。鼻后鳞则呈方形纵向排列,延伸至额鳞。额鳞是麒麟全身最大的一枚鳞片,直径可超过二十厘米,近圆形。其后为两枚稍小的顶鳞,成年雄性顶鳞会生长不规则圆钉状突起。

雄性麒麟的额鳞与顶鳞之间则生有独特的“y”形独角,同样覆盖鳞片。和其他长颈鹿科动物一样,麒麟角既不是牛角那样中空的角质鞘,也不是鹿角那样实心的骨质角和犀牛那样的表皮角,而是由头骨的突起和包裹其上的皮肤构成。麒麟角同样包覆鳞片,而且从角基部向上,鳞片逐渐变小变细,这种特化的细小鳞片被称为角鳞,摸上去仿佛粗糙的砂纸。雌性麒麟不生角。

麒麟颈部和躯干背部、两侧以及四肢均分布有层状排列的光滑盾状体鳞,排列紧密厚实,能起到极佳的保护作用。其中背鳞正中的两列又称脊鳞,一直延续到尾端。脊鳞中间丛生长而硬的鬣毛,从顶鳞下缘生至肩后,极似长颈鹿。颈部前侧至肛门则是一列淡黄色覆瓦状的长方形腹鳞,并有一到两列延伸到尾部。

可能是生有鳞片的缘故,覆盖脊鳞、体鳞、腹鳞的延续鳞片的麒麟尾部较长颈鹿和㺢㹢狓显得粗短、强壮。和近亲一样,麒麟尾端生有发达簇毛。

麒麟鳞片似蛇鳞的另一个特点是颜色可以变化,形成花纹。这是由于鳞片表面的特殊结构使阳光射入后产生折射,从而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这些花纹主要集中在四肢上部,色彩多变,但一般呈红色,因此在五行理论盛行之后,麒麟一般被认为五行属火。

麒麟的蹄阔大,趾可以分开,趾间有松弛褶皱的皮膜。这一独特结构的形成显然是为了扩大脚底面积、减小踩踏压强,避免在多雨潮湿环境下陷入泥地,但更重要的作用是避免踩折草被,使其能快速恢复形态,从而有利于隐匿行踪。

本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