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贩机与人
作者 金莹
发表于 2023年8月

日本放送协会的长青纪录片栏目《72小时纪实》在今年迎来了十周年。根據观众的投票,产生了历年最佳作品的排名,位列第一的是《秋田深冬的自动贩卖机前》。该片首次播放于二○一五年。秋田位于日本列岛的东北部,那里的冬天异常寒冷。纪录片摄制的七十二小时中,最高温度只有2℃,其间还遭遇了暴风雪。即便如此,摄制组还是邂逅了很多前来吃面的人,并记录下了“十人十色、百人百样”的人生片段。

这台位于秋田港的自动贩卖机出生于一九七五年,售卖的商品是乌冬面和荞麦面。在过去四十年间售出的面条超过四十万份,前来光顾者遍布各个年龄层,很多是“常客”;秋田县的总人口数为一百万左右。管理员佐原老人同时经营着小卖部,他每天早上将热加工好的两百份面条摆放进贩卖机中。当人们按下按钮时,机器会完成热水冲泡和搅拌汤汁的过程,然后将面条热气腾腾地“吐”出来。

这是一台早就该退休的超龄机器,当时的总产量是三千台。由于补换的零件均已停产,维修困难,它时不时会吞掉顾客投入的钱币、常态化地控制不好热汤的出水量。在更新迭代快速并高度提倡“断舍离”的现代日本,这台机器缘何没有经历自然淘汰?又是什么让顾客们愿意迁就这台服务品质差强人意的昭和时代的自贩机呢?难道是它做出来的面条被施与了某种美味的魔法?相信摄制组也是带着这一系列疑问开始了拍摄。工作人员在遇到第一个来吃面的大叔时就不断追问:“好吃吗?”大叔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你吃过了吗,没吃过可不行,吃完了再来采访我吧。”其实,一直到纪录片最后,也没有人给出确切答案。

在纪录片播出的前一年(2014年),艺人松子在自己的常规节目《月曜夜未央》中调查了日本自动贩卖机的生存状况,并把和秋田那台同款的机器搬到了节目录制现场。这台来自群马县的机器已经退役一段时间,因为是同厂家的同批次机器,老化症状毫无意外地一致—注入的汤汁会在取物口泼洒出来。经维修人员调试后,松子当场吃了一碗机器烹制的面条。她的体验是,虽然面条有些硬、汤汁不够热,但比想象中美味。相比于自贩机中售卖的其他商品,“热食”似乎是有灵魂的。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在气温低下的冰雪天气里,一碗只要花费两百日元和二十五秒等待时间就能吃上的热气腾腾的面条,自然是美味的。此外,在面条被投放到贩卖机之前,是经过人的加工的;佐原老人每天在制面时所花的工夫也是物理层面上面条好吃的原因。

日本是全世界自动贩卖机人均占有量最高的国家(机器总数最多的是美国),而且大部分都设置在室外的街道上。根据日本自动贩卖机系统机械工业会(JVMA)的统计,二○二二年,全日本自动贩卖机的总数为二百六十七万七千三百台(不包括用于自动收费和储物柜功能的那些机器),保有量最高的二○○○年突破了五百六十万台,二○一一年为五百零八万台。二十四小时便利店出现之后,贩卖机的热浪就迎来了一波退潮,而造成自贩机数量急剧减少的罪魁祸首,是出现在便利店收银台旁的咖啡机。关于自动贩卖机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该协会在对儿童进行科普教育的网页提示,世界上最早的自贩机是埃及神庙中提供圣水的装置。日本诞生的第一台自动贩卖机是由明治时期的发明家俵谷高七根据牵线木偶的原理设计的,该机器虽然于一八九○年获得了专利,但并未投入实际使用。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