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脉千秋铸京华
世界名城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文脉悠悠、绵延不绝,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脉绵延 弦歌不辍
“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
元代诗人杨载笔下元大都的海子桥就是今天坐落于地安门外大街的万宁桥。那时节,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挤满了南来漕船,船工号子十里闻声,桥畔人声鼎沸、行人往来如织。
在来自欧洲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眼中,这里无疑就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全城地面规划如棋盘,其美善至极,未可宣言”。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风范的展示、风韵的表达、风貌的象征。
正是元大都“前宫后市”的规划格局为今日北京的城市面貌奠定了基础——布局宏伟庄严、空间合理有序。
从高空俯瞰,北京中轴线穿越故宫,形成一个“中”字;而它与北京城市的另一轴长安街,形成了一个“十”字。
这条中轴线随城市发展不断向外延展。北延线上,中国国家版本馆大气恢弘,彰显中华文化神韵;南延线上,大兴机场形似凤凰展翅,欢迎八方宾客。
联通东西的长安街沿线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同步:新首钢见证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城市副中心发展蹄疾步稳……
城市轴线,中正和合。城市发展,蓬勃兴旺。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认为,作为东方城市的杰出代表和伟大结晶,北京城直溯中华文明渊源,展现了惊人的文化连续性。
这里的每一方街市、每一处山水、每一道天际轮廓线,都在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浸润着生长于斯的人民。
开放包容 美美与共
6月3日,夜幕降临,雄壮的《红旗颂》交响乐响彻八达岭长城上空。这是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为热情的听众们倾情演绎。
古长城、交响乐、红旗颂……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共同呈现出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彰显出北京开放包容的文化形象。

置身北京城,这类因文化交融碰撞而迸发的“光彩”隨处可见。
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美丽的滨河夜景廊道已是夜游北京的“打卡地”;曾是老北京市井烟火代表性区域的隆福寺地区焕新重生,中外文化交融的创意艺术体验空间成为新增的一抹亮色;位于宣西大街原顺承门内的繁星戏剧村院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大师的铜像相向而立,似乎在交流着各自对文化与艺术的理解……
“北京有一大批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文物古迹已经成为新兴城市文化地标。”来自非洲加蓬的宝拉已在北京工作14年,她觉得,“北京的文化能让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觉得回味无穷”。
融汇古今、联通中外。
北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得更明白、用得更精彩,让“中国节”变成“世界节”,让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焕发光彩。
上海:海纳百川谱华章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上海,在传承与创新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心聚力建设人民城市。
“一大红”:百余年芳华依旧
这抹“一大红”,永不褪色。
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小楼,乌漆木门、雕花门楣、朱红窗棂,历经百余个春秋却芳华依旧。
一旁,新天地街区流光溢彩,与中共一大纪念馆构成开放型、街区型文化空间。今时今日,这里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心中最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地标。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这里出版,《新青年》《共产党》《向导》等革命报刊在这里创办,《国际歌》在这里被翻译成中文……
“红色,是上海最鲜明的文化底色。”历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说。
以中共一大会址为中心,向西约800米,老渔阳里,中共发起组成立地;向北约1000米,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向南约500米,成裕里,印刷《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又新印刷所旧址……在城市的版图上,600余处红色资源,如繁星遍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