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遗”
作者 都芃
发表于 2023年8月
在沉船遗址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三亚联合发布一项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遗址,初步判断应属明代正德年间与弘治年间,推测文物数量超十万件。为期一年的明代沉船遗址考古调查由此拉开帷幕。

这些船上发生过什么故事?它们本来要驶向何方?为什么会在这里沉入海底……深海考古将帮助我们揭开沉船历史。

被盗捞者“逼”出的中国水下考古

事实上,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肇始于一次与盗捞者的斗争。

1984年,西方海上盗捞者迈克·哈彻在我国南海海域发现一艘已沉没200多年、满载瓷器与黄金的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并打捞出青花瓷器等文物百万余件。

1986年,逃之夭夭的迈克·哈彻以该沉船无人认领为由,获得出水文物的拍卖许可,委托荷兰佳士得拍卖行对出水文物进行公开拍卖。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得知后将消息传回國内,但当国家文物局想阻止此次拍卖时,翻遍当时的海洋法公约,却找不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法律依据。“买回来”是当时把这批出水文物带回中国的唯一可行方法。为此,故宫博物院派遣两位专家,携带3万美元前往荷兰参加拍卖。但这批文物的起拍价格远超想象,在持续3天的拍卖活动中,两位专家甚至没有获得一次举牌的机会。最终,近24万件珍宝全部流失海外。

这次水下盗捞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此背景下,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就此开端。

1987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创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正式起步。在当时水下考古相关人才、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国家文物局选派人员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学习潜水技术和水下考古技术,初步建立起一支十余人的水下考古队伍。

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出的“南海I号”出土文物金双重项链

此后20年间,我国水下考古力量不断壮大。终于,在2007年,我国以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式对“南海Ⅰ号”进行考古打捞,这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南海Ⅰ号”的成功打捞极大振奋了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的故事也在继续。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3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