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热新风吹向年轻人
作者 王珏
发表于 2023年8月
燕妮
郑喆轩
邱振威

百年来,一代代考古人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着光和热,其中有许多年轻考古人,他们扎根考古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传承的使命与担当。

探求人类起源、演化、迁徙的远古图景

当众多形态规范、制作精美的手斧出现在眼前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郑喆轩难掩兴奋之情。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皮洛遗址考古时,郑喆轩带领团队发掘出丰富的地层堆积,从7个文化层中出土石制品7000余件,精美的手斧和薄刃斧就在其中。

古朴、对称、扁薄……距今至少10万年先民的工具,放到今天都会引人赞叹。“这是目前东亚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遗存。”郑喆轩介绍。

皮洛遗址的发现,令不少专家惊叹。

这个重要的考古发现背后,离不开郑喆轩等青年考古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出生于1988年的郑喆轩,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毕业后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

2019年春,郑喆轩首次踏上川西高原这块土地开展考古调查,在他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线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西方学者曾在甘孜疑似发现过手斧。经过持续的调查,郑喆轩和同事们发现了包括手斧点在内的多个旧石器遗址点,多年的田野考古经验让他坚信“川西高原还将会有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2019年夏,郑喆轩带领团队在川西高原正式开展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调查,他们让60余处旧石器遗址点群得以呈现,其中就包括遗物丰富、地层堆积良好的皮洛遗址。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3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