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松弛感”,需要三次放下
作者 李思圆
发表于 2023年8月

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因为在这里,你不必时时绷着弦,也不必事事较着劲,更不必常常比胜负,你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无条件接纳、包容、支持的。

养成这样松弛的家庭氛围,需要三次放下。

放下过高的期待

动画电影《心灵奇旅》里有一句话: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但拥有火花的孩子一定会闪闪发光。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带着各自的火花,但在犹如真空般紧张的家庭中,孩子根本无法点燃自己。

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一生共养育了九个子女,被称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但孩子们的优秀并非是父母“逼”出来的,反而是“松”出来的。

有一次,梁启超的二女儿梁思庄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难过。梁启超得知后,不仅没有责备,反而写信安慰道:“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简单了。”在松弛的教育环境下,他的每一个孩子都找到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各自的才华,成就了各自的人生。

如果父母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孩子就会响应自身的呼唤,抒发自身的渴望,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不会为了成功而成功。

作家吴念真先生的儿子,曾因数学考得不好被老师点名批评。一回到家,又被妈妈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妻子拉到厨房,问道:“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妻子想了想回答:“很烂!”吴念真说:“我也很烂!”

然后吴念真和妻子达成了一个共识,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后来他们放下焦虑,儿子的数学成绩竟有了显著的提高。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3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