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热映的电影《消失的她》中,反复出现梵高的名画《星空》。这幅画采用深蓝色的基调,星空之上有大大小小的旋涡,旋转、卷曲的星云,亮黄色的月亮、闪烁的星星,令整个星空充满了动感,旋涡旋转,暗流涌动。画中有高强度扭曲的黑色线条,直入星空,展现着彼时梵高躁动不安的情绪,以及内心所经历的绝望与痛苦。《星空》作为梵高最著名的画作之一,是他于1889年在法國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完成的。
世人皆知,梵高是天才,也是疯子。而鲜为人知的是,梵高的5个兄弟姐妹里,一个从小癫狂,一个精神错乱、离家出走,还有一个自杀,而最有成就的妹妹薇儿在心理疾病暴发后,三十八年从未开口说过一句话,最后惨死在精神病院。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梵高家族的悲剧?
偏执的父母,痛苦的渊源
梵高,这个天才的艺术家,一生穷困潦倒的形象深入人心。可很多人并不知道,梵高其实出身于一个上流社会的富裕人家。
西奥·多洛斯·梵高是荷兰梵高家族的后人之一,他继承了祖辈的神职生涯,成为当地小镇上的牧师。1850年,在一场活动中,西奥偶然认识了安娜·可妮莉娅·卡本斯特,门当户对的两人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俩,就是艺术家梵高的父母亲。
一个是家庭富裕、小有名气的牧师,一个是中上阶层的富家小姐,在旁人眼里,两人的婚姻十分完美。1852年3月30日,夫妻俩的第一个儿子文森特·梵高出生了。然而,这个孩子刚出生就不幸夭折。为人父母,往往把第一个孩子看得最珍贵,安娜处于极度的悲伤和自责中,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好在不久后,安娜又怀孕了,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梵高。
巧合的是,梵高出生的这一天——1853年3月30日,恰好是他哥哥的忌日。于是,夫妻俩直接把第一个儿子的名字给了他。这原本是一件喜事,可作为牧师的父亲西奥一度认为是梵高克死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而安娜也似乎陷入了魔咒,每次看到梵高就会想起那个不幸夭折的孩子,因此一直对梵高有抵触情绪。在梵高一周岁那天,祖母提议给他办一个小型的宴会,但安娜却突然爆发:“他有什么资格举行宴会!他就是个夺命鬼!”小小的梵高虽然听不懂母亲在说什么,却被母亲歇斯底里的样子吓坏了。祖母见状,把他搂在怀里,哭成了泪人儿……
因为母亲的阴郁和冷漠,梵高的整个童年,几乎没有一天是开心的。在安娜的认知里,自己是上等人,因此,她绝不允许梵高跟穷人家的孩子混在一起。从小,梵高就不被允许出门玩耍,每天只能隔着窗户,看同龄小朋友在街道上奔跑跳跃、追逐嬉戏。偶尔母亲不在家的时候,他偷跑出去跟小伙伴玩一会儿,心里也无时不充斥着恐惧,因为他清楚,一旦被母亲发现,等待自己的就是斥责和毒打……
生下梵高之后,安娜又陆续生下了两个男孩和三个女孩。有了弟弟妹妹的陪伴,梵高不再那么孤独了,但家庭氛围依然极其压抑。父母亲一直严格掌控孩子们的生活,无论大小事情都须征得他们同意。有一次,妹妹伊丽莎白想要一顶流行的帽子,可安娜不同意,还嘲讽道:“那是下等人的装扮,请你自重!”
看着妹妹伤心哭泣,梵高感同身受,于是偷偷用祖母给的零花钱为妹妹买来了帽子,伊丽莎白喜不自胜,戴上帽子在屋子里跳舞给梵高看。但很快,这顶帽子就被母亲发现了,在一顿严厉的斥责过后,安娜劈手夺过帽子,扔进了火炉。在母亲的咆哮声中,兄妹俩抱在一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当天晚上,余怒未消的安娜让所有的孩子“连坐”,一起接受惩罚,不但不让他们吃晚饭,还要跪在院子里接受母亲的训斥。而父亲西奥也对孩子们毫无怜惜,甚至还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旁边帮腔:“我们这种身份,怎么可以佩戴如此不入流的东西,简直毫无廉耻,不懂自爱!”
一声声辱骂,就像一记记重锤,砸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那天晚上过后,梵高惊讶地发现,妹妹伊丽莎白变得很奇怪。她经常对着灯下的影子说话,手里不断做出摘帽子的动作,还会发出莫名的尖叫。已经逐渐懂事的梵高意识到,妹妹眼见心爱的东西化为灰烬,又被父母责骂羞辱,刺激和惊吓让她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