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大军“席卷”而来,他们是一群考研失利者
作者 刘瀚琳
发表于 2023年8月

等待,是最让人焦虑的。

芯子一夜一夜地等,直到零点后。该做的事情都做了,现在,她只能在深夜里,一遍遍刷新邮箱。

她还记得1月22日的那个零点。春晚倒计时结束,钟声敲响,全中国人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快乐中。芯子对着没有一点动静的电子邮箱,痛哭起来。

那是香港理工大学发首批录取offer的日子。“理工一直是这样,喜欢在零点发offer,我们管它叫‘零点浪漫’。”芯子说,这样的浪漫,自己没等到。

芯子毕业于内地一所双非师范类院校。在这个时代,“双非”很可能意味着更少的就业机会,更低的薪水。于是,她开始考研,连考两年,终于上岸。一想到自己努力这么久,还是留在本校,依然是双非,她就高兴不起来。

不如,换条路?

在以前,内地毕业生最主要的选择方向无外乎几种:考研、考公/编、就业。芯子决定从那些传统的、条件反射般的人生节奏里跳出来。她选择了留学。

从一开始,芯子就知道申请留学同样不易,但到最后才知道仍低估了竞争的难度。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郑金连表示,伴随着内地疫情管控措施结束,积攒下来的留学需求将在今、明两年持续释放,竞争短期内将走向白热化;同时,就业情况不乐观,不少人将留学作为缓冲。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留学国家和地区也会考虑加大其他区域的招生比例,实现生源国多元化。这意味着,一边是留学意愿在井喷,一边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留学机会却在减少。中国的留学市场从没像今年这么卷过。

“想发疯”

首批录取榜上无名,抹干眼泪的芯子,觉得这不是好兆头。

因为一个月后的2月21日,内地高校的考研成绩开始放榜,这意味着,将有更多人卷入留学申请的赛道。“随着候选人的名单越来越长,留下的位置只会越来越少。现在的留学圈,如果港校内卷程度是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芯子重点瞄准了三所港校,分别是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按照她所在专业的录取难度,中介曾建议她用香港浸会大学保底,冲刺其余两所。结果,申请发出去不久,最先收到拒信的竟是这所保底院校。

过去三年,芯子目标院校的世界排名向前走了几十位。以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香港理工大学从第91名跃升至第65名,香港浸会大学则从第340名升至第281名,香港城市大学稳定在第52、53名之间。

“现在,大家都会比较在意大学综合排名,往排名靠前的学校挤。”芯子会查阅“Q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等各类高校排名榜单,这些会直接影响未来回内地择业和落户。

芯子加入了一个香港理工大学申请群,985、211院校的学生频繁出没,进群的人不断增多。大家会在Excel表上登记院校、均分、语言成绩和实习经历,一切信息一目了然。每天快到零点,群里会躁动一阵子,收到offer的人在线上报喜,但大多时候都是寂静和哀嚎。随着候选人越来越多,没有消息就意味着拒绝。有人吐槽道:“精神状态挺好的,除了想发疯,想一拳打死这世界。”

竞争者一批一批陆续进场,竞争进入白热化。就在芯子绝望地等待奇迹时,Nova也在今年3月入场了。她就是芯子担心的那批人。

Nova本科毕业于内地一所211师范院校,擁有日语和传媒双学位,跨考武汉大学新传硕士。但竞争太激烈,“二战”无果,她身心俱疲,决定换个赛道——留学,目的地也是中国香港。

距离开学还剩4个月,Nova一边考雅思,一边给学校邮箱发“表白信”——圈内管它叫“love letter”。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