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音乐剧之父韦伯和他的“猫”
作者 暮千寻
发表于 2023年8月

假如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那《猫》肯定是毕生之选。说起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音乐剧,《猫》当之无愧,它是中国引进的第一部音乐剧。它从1981年开始,风靡世界42年,共以十几种语言在20多个地区出演无数次,仅在伦敦的演出場次就达9000多次。这部剧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除了《猫》,他还创作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歌剧魅影》等享誉世界的众多经典作品。

韦伯的音乐剧成了永恒的经典,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成功的背后,却是这位天才少年的疯狂与叛逆,他甚至有时候想自杀。舞台上的《猫》闻名世界,而生活里的韦伯也是一名实实在在的“猫奴”。少年时代的他钟爱于一只叫珀修斯(Perseu)的暹罗猫,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只猫拯救并成就了他。那么,这位天才音乐剧教父和猫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神秘缘分和秘密呢?

至暗时刻,

暹罗猫穿壁引光

1948年3月22日,韦伯出生于英国南肯辛顿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父亲是英国伦敦音乐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母亲是一位小提琴家和钢琴家。

从小,他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3岁开始练习小提琴,6岁就写了第一首歌曲,9岁时,他的一首曲子就被刊登在《音乐教师》杂志上了。

11岁时,父亲带他去伦敦德鲁里巷皇家剧院观看音乐剧《窈窕淑女》,这部在百老汇反响非凡的作品是在英国首演,一下子就让韦伯领略到了剧院舞台的巨大魅力,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并一发不可收拾,他跟随父亲接连看了《Gigi》和《西区故事》。

然而在当时,韦伯的母亲是一位“望子成龙”的虎妈,她觉得搞音乐剧没有出路,所以想方设法打击他的积极性,就故意对自己的天才学生John Lill过于上心,简直比对韦伯还要积极培养。

看到母亲如此轻视自己,却对别人那么亲昵,韦伯小小的心灵被伤得不轻,但少年的逆反心理让他不但没向母亲妥协,反而处处和母亲对着干,结果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僵。

孤独和嫉妒如影随形,他想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么对待自己?在母亲的不屑中,他的自尊被一点一点消磨,一个凄清的夜晚,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他偷偷搜集了一堆药丸,准备在教堂了结自己。他来到拉文纳姆的教堂,呆坐了两个小时,当他正准备把药丸塞入口中时,一只蓝色斑点的暹罗猫忽然从门外跑进来,它的身体颜色为米色,脸、耳、脚、尾均为蓝灰色。

暹罗猫纵身一跃,端坐在韦伯对面的板凳上,睁着一双溜圆的眼睛盯着韦伯。韦伯好奇地打量着它,难道它是专门来见证自己自杀的?

忽然,暹罗猫把头冲韦伯一摆,大叫一声,那声音特别洪亮,把韦伯吓了一跳,手中的药丸也落在了地上。韦伯觉得这只猫有些凶,对于猫,他并不陌生,在他家里,父母就养着两只猫,一只叫“肖斯塔科维奇”,另一只叫“普罗科菲耶夫”,但那两只猫非常温顺,从没听到它们大声叫。

这只暹罗猫又大叫一声,韦伯心下一惊,以为它要来伤害自己,哪知暹罗猫并没攻击自己,而是跳到地板上狂奔起来。它从墙壁的一侧跑到另一侧,从地上蹿到板凳上,再从板凳上一跃而下,来来回回十几次,路线一致,乐此不疲。

韦伯一下子看痴了,暹罗猫跑的时候聚精会神,两眼一直盯着前方,但每次行动前,它都会转头瞅一下韦伯,随后大叫一声,那声音仿佛是从身体里弹出来的一样,接着就开始拼尽全力奔跑,似乎要把积攒的体力通通释放出来。

难道,它是在暗示自己学会奔跑,别寻短见?韦伯打了一个激灵,一只猫尚且知道一次次奔跑,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一路向前呢?想到这,韦伯把准备的药丸全扔进了垃圾桶,他要像猫一样勇往直前。暹罗猫似乎读懂了他的心事,瞥了一眼垃圾桶,便不再奔跑,而是在板凳上打起盹来。

看着它萌萌的样子,韦伯忍不住在它身上抚摸起来。暹罗猫并没反抗,只一会,它居然睡着了。韦伯静静地看着它,越看越喜欢,或许,它就是专门来和自己做伴的,那自己以后就不会孤独了。想到这,韦伯不再想自杀,而是把这只猫带回家,取名为珀修斯。

珀修斯虽然有时叫声挺大,但性格很好,也特别可爱。每天,它都会黏在韦伯身边,舔毛洗澡、吃饭、喝水,看窗外的风景。在珀修斯的陪伴下,韦伯不再消沉,信心倍增。16岁时,他抱着珀修斯参加牛津的入学面试,居然被历史系录取,但他却在一年之后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决心退学去追求所爱的音乐剧。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