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活跃资本市场”各项举措?
作者 罗志恒 原野
发表于 2023年8月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8月18日,证监会响应政策号召,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方就相关举措开启了广泛的讨论,悲观论调和乐观言论兼而有之、莫衷一是。越是复杂的时刻,越需要凝聚市场共识,因此,有必要全面、客观地看待相关举措的深意和重要作用。

当前提出“活跃资本市场”的深意

“活跃资本市场”的核心目的在于扭转预期,避免弱预期对现实产生进一步不利影响。当前中国面临弱现实与弱预期相互交织、不断强化的挑战。资本市场是形成预期、交易预期的“场所”,资产价格尤其是股票价格是反映预期最直观的载体。中国的股票市场拥有2.2亿投资者,规模庞大,上证指数波动对预期的影响,远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PMI这些相对专业的经济指标,来得更直观。

然而,当前股市整体表现低迷,交易热度明显下滑,6月、7月的日均成交额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5.7%和17.2%,悲观预期有在资本市场不断发酵、自我强化的迹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要求,以期快速扭转预期,改善预期。这意味着,短期的政策重心在于活跃人气,提高流动性,吸引增量资金,促进市场价格企稳。

“活跃资本市场”还将对经济结构转型、企业创新发展、居民财富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对经济发展而言,活跃的资本市场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与投资、消费、产业政策等密不可分。尤其在房地产下行、新兴产业体量仍未能接續传统行业的当下,资本市场能够以分散决策、风险自担的方式推动储蓄向新兴产业集聚。加速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

对企业部门而言,活跃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稳定投资需求;更能在提供融资支持、完善公司治理、便利股权激励等方面发挥长期效果,进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对居民部门而言,活跃的资本市场有助于满足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间接发挥促消费、扩内需的作用。尤其是疫情之后,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缓慢,对于资本市场发挥财富管理功能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等大背景下,居民也需要更多投资理财渠道来保证财富保值增值。

如何看待交易端的改革举措?

当前不少观点认为交易机制完善、交易制度改革是“技术层面的无用功”。对于这种看法,需要客观看待资本市场的多重属性、多重功能,不能片面强调投资属性,而忽略了交易属性的意义。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3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