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半个世纪,俄罗斯再次探月,却以失败告终。
当地时间8月20日,俄罗斯国家航天局宣布,“月球-25”号(Luna-25)航天器“因与月球表面相撞而不再存在”。
听到这个消息后,90岁的俄罗斯顶级科学家和天文学家米哈伊尔·马罗夫住进了医院。身为苏联太空计划领军人物之一的马罗夫表示,月球探索是他一生的事业,但结果却令人遗憾。
苏联太空计划的领军人物之一米哈伊尔·马罗夫感叹:“对我来说,也许这是我们的月球计划复兴的最后希望。”
坠毁
1976年8月18日,4米高的航天器“月球-24”号降落在“危机海”——月球北半球的一片平坦地带。四天后,这艘苏联制造的航天器返回地球,带回了宝贵的170 克月球土壤样本。后来,苏联科学家将其中一部分土壤以国际科学合作的名义与美国宇航局(NASA)的同行进行了交换。
大约半个世纪后,俄罗斯再次发射一艘装满科学仪器的航天器,计划降落在月球南半球,然后用一年时间来勘察月球表面。
8月11日,“月球-25”号航天器从东方航天发射场升空。根据计划,此次发射主要有两个科学目标:研究极地风化层的成分,以及研究月球极地外逸层的光子和尘埃成分。为完成这两个目标,“月球-25”号将在月球表面运行一年。
在8月11日发射后,“月球-25”号成功修正轨道并接近月球。8月13日,俄罗斯国家航天局宣布已经收到其传回来的第一批数据。次日,“月球-25”号还传来了多张来自太空的图像,在这些图像上可以看到设备本身、月球和地球。8月17日,航天器发回了第一张月球表面图像,捕捉到了月球背面的南极塞曼陨石坑。??
如果一直这样顺利的话,“月球-25”号本该在月球南极附近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区域软着陆。在这片可能富含冰冻水的区域,探测器还会探测极地土壤的性质和成分,并测量其力学特性。
长期以来,月球南极被视为未来人类定居的潜在区域。资料显示,获取南极地区的冰冻水,对于判断人类能否在这个区域生存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