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课
作者 持墨
发表于 2023年9月

作为门外汉,上流君过去片面地认为,医学专业的同学们上课是这样的——

抱着砖头一样厚重的专业课本遨游在知识的深海里,苦大仇深地记着拗口又繁复的专业术语。

但只要看过从医学伦理课流出的PPT课件,就明白医学生上课也可以知识与狗血齐飞,严谨和脑洞并存。

医学生们对医疗剧里“保大还是保小or大夫我们保子宫”的嗤之以鼻,不仅仅源于剧情罔顾医疗基本常识,更是出于对编剧能力的一种质疑——就这?

来看课件——“父亲希望给已成年的儿子捐肾,但医生在捐献前的匹配检测中发现该父子没有父子血缘关系,此时医生该如何与父亲沟通?”

还没毕业的医学生们,就在这样的大型吃瓜现场里,用清澈又愚蠢的眼神面对来自社会的毒打。

作为学霸集散地,医学院的课表里有一门课让学霸们陷入纠结——没想到有一天在课堂上,被考验的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

学霸们过去没有在课堂上看的小说,医学伦理课直接光明正大给补上。

什么抓马的、令人为难的、左右无法兼顾的情节,课堂上一页PPT就可以统统cover。

此处提醒大家从大脑中调动出中学生物课讲过的血型遗传知识,然后看向这个案例:

17岁患儿急需肝移植,父亲坚持活体供肝,患儿O型血,母亲A型血,父亲AB型血。请模拟临床医患沟通。

好的,或许你大脑里的血型遗传对照表已经模糊了,已知A型血和AB型血的父母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生下O型血的孩子,那么在养育了17年的孩子急需肝脏移植的焦灼中,一个家庭的和睦却可能在这个人伦秘密的爆发下变得岌岌可危。

要知道当代大学生面对自己的恋爱问题都还有些力不从心,在课堂上却要面对这种“大人”的问题。

而老师在PPT的下一页,非常“贴心”地给出了一个备选答案——

默默地摘下手术室的一次性綠色帽子,和孩子爸爸说:“您先戴上这个……”

虽然这个抖机灵的答案将戏剧张力拉满,但作为学术讨论,这个答案的得分只能是零分。

因为医生无论以明示还是暗示的方式告诉孩子的父亲,孩子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不能提供活体肝,这种行为都属于侵犯患儿与他妻子的隐私权。

涉及夫妻人伦的棘手课题,总是会以不同的题型出现在医学生们的面前:

小姑子和婆婆陪同女患者就医,女患者黄体破裂、失血性休克昏迷,需要紧急手术,问题是女患者被诊断宫外孕两个月,而患者家属表示患者丈夫在外务工,半年多没回家了。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3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