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的罪恶感
作者 李松蔚
发表于 2023年9月

我父母那代人很难理解年轻人在“吃货”这个词上寄予的情怀。他们过去也说“吃货”,但含义跟“饭桶”差不多。吃者,口腹之欲也,再加个“货”,能是什么好东西?但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纷纷给自己贴上“吃货”标签,感觉自豪得很。吃到什么美食都恨不能昭告天下。动筷子之前不先拍个照片,简直不能算是吃过了。

专业的食评家常常不屑地说:大部分吃货并没有那么挑剔的味蕾,也不追求口味的细微提升,他们只是在进行身份认同,把“吃好吃的”这种行为,等价于地位和生活品质的象征。但是,仅仅把自居为吃货理解为一种炫耀,仍然是不准确的。随便翻几页你的朋友圈,一定能看到吃货边得瑟边哭:“呜呜,讨厌,今天又吃多了。”

这就是说,对于食物,他们有一种微妙的罪恶感。进食原本是一组矛盾的意象。一方面,它象征着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它的营养和卡路里在失去节制之后,又意味着不健康和缺乏美感。节食在现代社会带有道德的正面意味,是精英人士的追求,是意志力的体现,甚至连饥饿、呕吐、泻药看起来也没有那么糟糕。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3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