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宁南部港市维达是巫毒教圣地。巫毒教节期间,欢快的鼓声回荡在空中,穿着白衣的男女轮流围成一圈跳舞,中间放着一碗小米、一只刚宰杀的鸡和一些酒,这些都是节日当天蟒庙的祭品。
蟒庙里聚集了约60名教徒,他们专门从附近城镇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净化仪式。蟒庙中,50多条蟒蛇在坑里蠕动,在这里,当地的信徒们为过去一年的罪恶寻求救赎。
| 鲜血、蟒蛇与力量 |
在巫毒教中,蟒蛇是力量的象征。信徒们解释说,他们依靠蛇神“当比”——蟒庙中供奉的神灵——来赋予他們改变的力量。要实现这一改变,流血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供品是一只鸡,他们把一部分鸡血涂在寺庙的瓷砖上,剩下的则拌在一碗小米中,信徒们一个个传递着食用。巫毒教根植于对自然界和祖先的敬奉,信徒们相信,生者和死者在世间并存,人们可以借助神灵进入这一双重世界。巫毒教徒信仰和平,希望广积善德,坚信罪恶之人终将受到惩罚。
保守估计,巫毒教信徒至少占贝宁人口的40%,基督徒约占27%,穆斯林占22%。不过,非洲宗教专家、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多吉·阿穆祖维说,许多贝宁人都信仰“双重宗教”。“这里有句老话‘白天信基督,晚上是巫毒’。这说明,即使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也总会以某种方式回归巫毒教。”他说。
仿佛是为了表明这两种信仰的紧密联系,城镇广场上蟒庙的对面就是一座基督教堂。阿穆祖维说:“现在,许多贝宁人都找不到工作,对政府感到非常失望。因此,他们开始求助于巫毒教,祈求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巫毒教又是如何传播到新奥尔良和海地等地的呢?

在维达的海边矗立着一座石拱纪念碑,叫做“不归门”,上面雕刻的是一队戴着镣铐的男男女女走向一艘船只的画面。正是从这里,曾经成千上万的非洲奴隶被装进船只,带往美洲。在漫长的旅途中,巫毒教是他们唯一的陪伴,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也承载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然而,一旦被奴隶主发现他们进行宗教活动,就难免会受到被毒打的厄运,但这反而让更多人坚定了将巫毒教传承下去的决心。
不过,在外人看来,巫毒教的一些做法令人无法接受,其中,宰杀动物用于祭祀在一定程度上给巫毒教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在阿穆祖维看来,巫毒教与其他信仰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许多宗教都把血视为力量的源泉、生命的象征。基督教认为,耶稣的血液中蕴含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