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许力以搞了一辈子出版,直到他的最后一息(2010年12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夜深人静,每当我翻阅父亲留下的书籍,看到他在书中夹的纸条和树叶时,都会引起我对他的不尽思念。在他百年诞辰之际,由他参与创办的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杂志和我们一起组织了一些文字,我很敬重这些文字,因为它们不仅回顾了我父亲等新中国第一代出版人筚路蓝缕、开拓前进的创业史实,而且向我们展现了那一代共产党人挚爱人民、不忘初心、胸怀大局、奋斗终身的家国情怀。重读他们的心声,回望他们的足迹,我也一直在思考,我的父亲为什么在出版领域工作一辈子仍乐此不疲,为什么对包括图书评论在内的各项出版工作的质量和创新如此高度重视,共产党人该把什么样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成果留在世界上,什么样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成果能够留存人心和影响人心。谨以此,致敬我的父亲许力以和中国出版人,致敬《博览群书》的编者、作者和广大读者。?
—许小济(许力以之子,高级工程师)
2023年8月30日,是我岳父许力以百年诞辰,许多往事,纷纷出现在我的脑际。其中,他向我推荐《博览群书》杂志,鼓励我多读书,勤写作这件事,在我的记忆中,尤为清晰和深刻。
那是1985年春节期间,我和妻儿到岳父母家里拜年。一进院门,远远就望见,岳父正在窗前忙活着什么。走进屋里看时,方知他正在整理书桌上的一摞报纸杂志。他见我们来了,高兴地把外孙揽进怀里。他一边问长问短地同我们说着话,一边拿起一本杂志对我说:“小岳,这是新创刊的《博览群书》。你们人文社出了许多好书,你也可以写一点书评文章啊。”接过杂志,我觉得“博览群书”几个字,笔法刚劲潇洒,很是耐看,便随口称赞了一句。经他告知,我才知道,这个书评刊物,是岳父所在的中宣部出版局,为贯彻中央对出版的指导精神,而发起创办的。为使刊物既能团结联系知识分子和各界群众,又能在读者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与光明日报社磋商,就依靠在知识界有巨大影响力的《光明日报》,办起了这个期刊。《博览群书》的刊名,是许力以和相关同志们商议后最后确定的。为使刊物能在推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阅读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请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了“博览群书”这个刊名。从此,耀邦同志刚劲潇洒的笔法,就在这个书评刊物上,一直沿用到今天。
《博览群书》筹备了很久,准备在1985年1月份出版第一期。这一期出版之前,许力以考虑到要有一些重点文章发表,因而,1984年筹备时,他于9月20日给胡乔木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您曾倡议办一个读者对象广泛的、比较通俗的书评杂志,经多方商量筹划,这个杂志确定由光明日报社创办,刊名为《博览群书》。胡耀邦同志已亲笔为该刊题写了刊名。创刊号要在近期出版。同志们很想请你写一篇文章,在创刊号上发表。如您没有时间写,建议将您去年在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奖会上的讲话,全文发表。如不能全文发表,可发表前面一部分。我觉得仅发表前面一部分,对读者、编者和发行工作者就是很大的鼓励和鞭策,对这个刊物的创办也很合适。如刊登前面一部分,我另加了一个题目,并作了一个注脚。行文在个别地方删去了几个字,不知合适否?如何办为好,望得到您的指示。
信件送出以后,乔木同志在9月25日就给许力以回了信。他同意全文发表。这使许力以喜出望外,全文也不长,约有1.2万字。乔木同志在这个讲话中提出编写通俗读物的65个选题,每一个选题都有说明。他为这篇文章另起了一个题目,叫作《把优秀读物推荐给读者》,并且还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一个附记。
附记说:“这是我去年7月29日在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选授奖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原不是准备发表的。现在光明日报社出了旨在向读者评介各种书籍的刊物《博览群书》,我很高兴。但是编辑向我索稿,这却使我很为难,一时不容易写出适当的文字,而勉强拿这个讲稿的片段来应命。作者附记,1984年9月。”这篇讲话在《博览群书》发表时,乔木同志做了若干文字上的修改和删节。
《博览群书》的创刊号,还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的题词,如彭真同志“理论联系实际 取精用宏”;方毅同志:“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胡愈之同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