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为西北留下的自然镜像
作者 兰翠
发表于 2023年9月

王维(701—761)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杜甫有诗赞曰: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解闷》其八)

唐代宗称赞他“天宝中诗名冠代”(《旧唐书·王维传》)王维对后代的影响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他的诗风清新雅淡,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但是他的诗歌题材十分丰富,在他作于早期的送人从军及边塞、豪侠诗中,保存了不少大西北的镜像。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的身份赴凉州河西节度崔希逸幕府,又让他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西部生活,写下了更为直观地表现西北风情的作品。

黄云与瀚海

西北包括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以及陕西西部等地,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聚居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吐蕃、羌、匈奴、柔然、鲜卑、党项、吐谷浑、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长期与中原处于和战交替的状态。唐朝版图扩大,玄宗朝改革兵役制度,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强化边境军镇力量,设立了十大节度使,在西北就设立了三个:“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曰安西、曰北庭、曰河西,以备西边。”(周勋初《唐语林校证》卷八)因此,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送人赴边的作品多以西北为背景,王维一些送人从军的诗歌也是如此。

在王维笔下,西北的自然镜像之一就是黄云与瀚海。这里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面积广大、干旱少雨、风沙较多,地貌以黄土高原、戈壁沙滩、荒漠草原为主。如王维《送平澹然判官》就刻画了那里的黄云与瀚海: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别,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平澹然,资料不详。唐朝节度使可以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掌文书事务,辅助处理公事。从诗中首两句“不识”“新从”可知,这位判官是初次赴边。诗歌前六句都围绕着西北的自然与地理展开描绘。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汉代设置,因位于玉门关以南,故称,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门户。“定远侯”即指东汉班超,《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奉使西域,“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仇。其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

诗歌的中间两联通过“黄云”“画角”“瀚海”“交河”这些富有西北特色的意象元素,刻画了出塞路途的艰难和寂寞。西北植被较少,春天风沙弥漫,因此这里的云看上去通常不是白云,而是染上了黄尘沙土的“黄云”。画角为古管乐器,传自西羌。眼前是被“黄云”遮蔽看不到春色的沙尘天气,耳边又是凄厉高亢的渗透着边愁的画角之声,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赴边之路的遥长与辛苦。“瀚海”一说为唐贞观中置瀚海都督府,一说指蒙古大沙漠,笔者认为此处当指漫无边际的沙漠,这样与下句的“交河”都为地理名词,属对工稳。“交河”最早是西域车师前国的都城,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瀚海经年”和“交河出塞”,再一次渲染了路途的漫长,从而凸显了大西北广大辽阔的空间。

如果说王维此诗前三联主要是以西北地理自然元素的刻画,体现出对平澹然赴边旅途的体贴与关怀的话,那么尾联则主要表现出他对朋友的激励与叮嘱,这份叮嘱中又渲染了唐人以慷慨意气压倒外族的情感倾向。月氏,古部落名,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与祁连山一带,后为匈奴所败。《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大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彊,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

这里月氏指代外族,是以匈奴单于用月氏王头颅作饮器的典故表达战胜敌人的气概。

此诗除去“定远侯”“月氏头”两个与西域有关的典故,其中的地点“阳关”与“交河”都是西北的常见地理标志,但最能体现其风光特点的则是“黄云”与“瀚海”。

本文刊登于《博览群书》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