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地域景观,以绝漠黄沙、渺无人烟迥异于山清水秀的江南。按照今日行政区域划分,西北多指陕、甘、青、宁、新等地。作为与东南政权核心区域相对的空间概念,历史上的西北因王朝疆域变迁代有变异,唐代远至安西,宋代因“西北二方,复相交搆,夹困中国”(范仲淹《奏陕西河北和守攻备四策》),空间大为缩小,但文学书写渐趋稳定深刻。其中,仁宗朝宋夏战争的焦灼局势与和议走向成为朝野上下的关注焦点,引发西北书写热潮,影响了宋代文学地理的书写模式。
承平废边事?备预久已亡
尽管中原、江南长期占据文学版图的中心,但宋自兴国以来始终面临西夏与辽的威胁,战事紧张与否造成间歇性的“西北热”。仁宗宝元元年(1038),西北因党项首领李元昊叛宋称帝,建号大夏,战尘复起,夏又遥引辽为甥舅之邦,倚辽抗宋,边事骤然告急。仁宗下诏察访“吏民习知边事及有武干者”,一时“上封论列边事者甚众”(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西北因此进入文人视野。如石介《西北》诗所言,“吾尝观天下,西北险固形。四夷皆臣顺,二鄙独不庭”,西北主要指宋与夏、辽的交界处,包括宋廷境内的秦凤路、永兴军路、河东路乃至河北西路一带,即今四川、陕西、甘肃、山西与河北北部等地。“定襄地域俄連震,莱牧男儿忽议兵”(石介《寄赵庶明推官》),西北书写首与兵戎相关,从记录战事、聚焦战场到反思战败,始终笼罩着失利阴影。
仁宗朝西鄙用兵以来,“大小凡经十余战,而每战必败”(富弼《论河北七事奏》)。战事始末关节均在诗中有所反映。祖无择《夏州叛》诗即记录李元昊据夏州叛宋一事,此为战事肇始,尚显粗略。随着战事推进,梅尧臣《寄永兴招讨夏太尉》诗,详尽叙述三川口战败始末,其败源于边帅范雍昏懦躁进,而新任将领范仲淹、韩琦、夏竦意见不一,将士临敌怯战,“遂令士卒愈沮气,欲使乘障胆不张”,进而导致好水川之败。苏舜钦与弟苏舜元联吟所作《瓦亭联句》诗,记录定川寨之战的关键——瓦亭之战,西夏再度用老弱疑兵,宋军却“不知饵牵落槛阱,一麾发伏如惊飙”,战败后任西夏纵兵劫掠,朝野激愤。其中“苍皇林间健儿妇,剪纸沥酒呼嗷嗷”数句,写妇孺剪纸招魂,与杜诗意旨仿佛。至若刘攽《闻西戎乞降》《西戎》分写西夏乞降和元昊陨身。如此种种,皆可与史书相参证。
宋夏之战“系累杀戮不啻十万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战争的残酷突破边塞文学的陈旧意象,诗人以写实笔触聚焦战败场景。战事初兴,宋于大河曲与夏交战大败,“忆昔万人出,今还一身复”(刘敞《没蕃土》),继之以好水川之败,“大将中流矢,残兵空负戈”(梅尧臣《故原战》),逃生士卒亲述战况惨烈,“纵横尸暴积,万殒少全生”,“野貛穿废灶,妖鵩啸空营”(梅尧臣《故原有战卒死而复苏来说当时事》)。定川寨之败又是“流血丹川原,积尸委山谷”(刘敞《闻伯庸再安抚泾原》),可与王尧臣奏疏“使数万之众投于死地,劲兵利器如委沟壑”(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之语相补充。暴力、伤害与死亡作为核心记忆,突出了战争的灾难特征。至如“试看昆阳下,白骨犹衔镞,莫愿隍水头,更添新鬼哭”(梅尧臣《昆阳城》),尸骸枕藉、鬼怒人怨,在民族正义界限清晰的官方叙事之外,呈现了彼时充斥混乱、不安和创伤的精神图景。
战争失利固然与军事实力有关,但宋初奉行“屈己为民,息兵讲好”(脱脱《宋史》),疏忽武备是为主因,这一理性批判精神贯穿于战争书写的始终。景祐元年(1034),宋军在庆州节义峰中伏大败,苏舜钦作《庆州败》诗批评天下承平,军务废弛,已可预见后来宋夏战争走向。宝元二年(1039),苏舜钦作诗再论边界危急,朝廷任用不明、赏罚颠倒、陷于党争内耗,“恐其立异勋,欻然自超拔”,致使“关中困诛敛,农产半匮竭”(《己卯冬大寒有感》),延续了批判时政的勇毅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