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学经典,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被人解说与阐释。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与学术背景,广泛讨论水浒人物与梁山世界中丰富的文化学内涵,如侠义文化、绿林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市民文化等。其实,《水浒传》中所反映出来的教育文化也是很有意思的。
梁山好汉的受教育程度
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大多数人是接受过文化教育的,至少具备识文断字的能力,只有极少数人是文盲。
这些人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要算吴用、萧让、蒋敬三人。吴用是秀才出身,小说第十四回中吴用出场,其形象“似秀才打扮”,赞诗曰:“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本文所引《水浒传》原文皆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刘唐见吴用时道:“不干你秀才事”,雷横也称其为“教授”。“教授”之称在宋明两代一指地方学官,一指对民间私塾先生的尊称,此处称吴用为“教授”应属后者,从“吴学究”与“智多星”的称号也可以看出吴用的知识水平很高。吴用是落榜秀才做了私塾先生,因精于谋略,在梁山集团任总军师,帮助宋江筹划大小事宜,堪比《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般的存在。萧让也是秀才出身,第三十九回,晁盖欲寻一人模仿蔡京手迹以解救宋江,吴用于是举荐他的旧相识:“小生曾和济州城里一个秀才作相识,那人姓萧名让。”萧让精通苏、黄、米、蔡四家书法,被人称为“圣手书生”,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了,其受教育水平肯定不低,后来萧让也确实凭借其智识才华与书法造诣屡建奇功。第七十一回写天书石碣陨落忠义堂后,也是由萧让亲自誊抄。在这份梁山泊英雄排名表中,萧让自己名列“地煞”第十“地文星”,也是突出对其“文”的肯定。蒋敬比吴用、萧让受教育程度更高,是秀才之上的举人。第四十一回蒋敬出场时,明确交代其“原是落科举子出身,科举不第,弃文就武,颇有谋略,精通书算,积万累千,纤毫不差”,故唤作“神算子”。虽是文举人,但蒋敬后来改行从武,文化方面只专精算术一端。
梁山好汉还有很多是武职出身者,林冲、王进、徐宁等都曾任过禁军教头,属于军队中指导士兵武艺训练的教练官,虽然地位较低,但训练禁军不唯枪棒拳脚,有时也涉及兵法谋略一类的军事理论,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至少要识字。第十一回林冲初上梁山,误会了王伦所谓“投名状”的意思,以为是要写什么,便道“小人颇识几字”。杨志曾应过武举,号称“三代将门之后”“武侯杨令公之孙”,落草前官至殿司制使官。宋明两代的武举考试,除了考核武艺以外,还要策论兵书,明代的武举考试甚至要求应试者谋略重于武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杨志应过武举,肯定是熟读兵书、精于兵谋的。百胜将韩韬也曾中过武举,在上梁山之前,曾任陈州团练使,属于地方军事武职。同样任地方武职者还有呼延灼。这些好汉由朝廷或地方武职出身,属于军职中的管理层,与一般下层行伍兵吏不同,其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应也不低。此外,如卢俊义、柴进、史进等富家大户出身者,枪棒武艺有名,而科举无名,但其从小家境优渥,他们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想必也较高。此外,武松、戴宗、石秀等人,小说虽没有直接交代其接受教育的程度,但他们识文断字的能力是肯定的,如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曾写血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梁山好汉中也确实有几位是不认字的,最典型的文盲就是阮家三兄弟、李逵、鲁智深。小说第十五回写智取生辰纲之前,吴用向晁盖介绍阮家三兄弟时说:“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可见阮家三兄弟个个是文盲。小说第四十三回,李逵为接母亲上山,独自一人取路来到沂水县西门外,见一簇人围拥看榜,“李逵也立在人丛中,听得读道……”李逵因不识字,只能听别人读榜文,一听才知缉拿的正是自己。鲁智深其实是梁山好汉中头一个出场的文盲,小说第三回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逃到代州雁门县,见十字街口有一众人围拥看榜,“鲁达却不认字,只听得众人读到……”,与李逵如出一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