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渭南“豆腐泡”做个注解
作者 张同武
发表于 2023年9月

相对于宝鸡一带的“豆花泡馍”,渭南的“豆腐泡馍”似乎名气要小一些。之所以说名气小,倒不是因为不够美味,也不是“粉丝”少,看看渭南大街小巷里遍布的“豆腐泡”店,从一大早就门庭若市的场景就知道。但之所以说渭南的“豆腐泡”知名度不算太高,主要是地域性局限,也就是说,它在渭南几乎是妇孺皆知,但出了渭南就寂寂无名。为什么会这样呢?

地域性饮食自有它本身的个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呼吸着一方空气饮用着一方水的当地人,对自己创制的某一种美食趋之若鹜大快朵颐,实在是自然而然。但自己视若珍宝的好东西,由于独特或特别的味觉或外观等,不为外地人所接受,或者说暂时还接纳度不高,其实也正常。

就如这个“渭南豆腐泡”,在渭南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现如今似乎还越来越兴盛,就连它的名字,在渭南早已经被简化为“豆腐泡”,说起来就好像与“羊肉泡”是姊妹篇一般,时日已久,倒是真要在这里说一句“豆腐泡馍”,反而会觉得离经叛道一般的外行。这个被长久简化的称谓,本地人心知肚明,但外地人一下子却是一头雾水,看那店家的招牌,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载明“豆腐泡”,许多外地人很是纳闷,这是要把豆腐里那个小小的“泡泡”一般的“豆腐泡”拿出来单卖吗?那个东西怎么能够作为单独的饭食呢?呵呵。实在是这里的人们删繁就简、约定俗成,多少年就这样叫下来了,早已经懒得说出它的全称“豆腐泡馍”。这个称谓上的“乌龙”,会不会也是传播的一个局限?

要说“渭南豆腐泡”辐射不远的又一个原因,可能是它的独特滋味。其实从大概念上讲,“渭南豆腐泡”与“宝鸡豆花泡馍”一样,泡馍的介质都是豆浆,这一点二者殊途同归。但覆盖在上面的半固体物质,一个是“豆花”,一个是“嫩豆腐”,这就有了区别。

本文刊登于《美文》2023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