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如何影响跑步状态?
我们知道,人体对环境舒适度的感知,主要来自于温度和湿度。中国气象学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称为高温,对于跑者来说,超过最高舒适温度28℃,都可以看成是高温。而夏季对于人体舒适的湿度则是40%上下,基本超过60%就可以称为不适合运动的高湿了。
人体在过高温高湿的作用下,排汗系统会受到抑止,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体温调节会发生障碍,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体内热蓄积,容易导致中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环境的温度湿度变化感知是比较敏感的。但在中高强度的运动中,某些初级跑者前期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很多时候会忽略身体给大脑发出的反馈,极易导致中暑。不过在比赛中,初级跑者往往不过于追求成绩,缓一下或干脆弃赛,中暑的概率并不比高手高。

问题往往发生在一些中高水平的跑者身上,即便是长期有运动习惯或者耐受力较强的跑者,在这方面也往往存在短板。高手们在赛事中拼成绩时,激烈程度容易不受控制,“你不顶,就出局!”所以对于一名成熟的跑者而言,运动表现力和身体机能控制力都非常重要,尤其在高温高湿等非有利条件的训练和参赛,要学会解读大脑指令,适可而止,避免中暑。
中暑初期的症状是呼吸急促→出虚汗→口渴,很多夏训的小伙伴都会遇到,如果没有采取降温措施或降低训练强度,继续强顶,症状会进一步演化为肌肉乏力→发热→头晕→身体控制力明显下降,这个时候如果处置不当,就会进一步诱发热射病。
热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类型,这时人体体温调节失衡,意识逐渐模糊,易出现脑梗死、脑出血和心肌梗死等症状,中枢神经和多脏器都会受损,死亡率很高,千万不能顶到这一步。
高温高湿还要跑?
户外这么热,热射病这么危险,很多人早已经放弃了抵抗。佛系的人说,空调房里的啤酒和西瓜才是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但对于沉浸在夏训中的自律跑者来说,这显然不能接受!勤奋自律的跑者整个夏天都在默默努力,经过这场“热练”之后,很可能会在秋季赛季迎来大爆发,成绩嗖嗖嗖地涨,收获PB也是迟早的事。
夏天,相对天气更适宜的春秋季,如果坚持跑步训练,或者参加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路跑比赛或越野赛,其困难程度和对身体机能的挑战无疑更大。湿热的时候,日常训练可能没跑多少就累了。心烦气躁的厌跑情绪也会时刻环绕着我们。而马拉松、越野跑这类比赛,都是很典型的“看天吃饭”。近些年,不利于办赛条件的天气场次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跑者都不幸赶上过高温或高湿的尴尬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