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史写作的缘起与基础
2022年初,笔者接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委托,翻译外祖父邓嗣禹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英文版曾于1944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以《张喜与1842年南京条约》为书名出版,本次中译本书名为《张喜与〈南京条约〉:1842年中英谈判内幕与细节》。这是在费正清指导下,以张喜《抚夷日记》为研究视角,在美国出版较早的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专著。其中,在《参考书目导读》一章中,邓嗣禹从美国研究学者的角度,详细梳理与总结1944年之前出版的各类鸦片战争研究著作与论文的优缺点。
1985年8月30日,正值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的纪念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隆重的纪念大会,首次在世界范围内邀请五位鸦片战争知名研究学者参加。其中,有来自美国的研究学者邓嗣禹、唐德刚,来自加拿大的陈志让,来自澳大利亚的王赓武。当年,《人民日报》曾经刊发过一篇专题报道。在邀请的海外学者名单中,邓嗣禹排列首位。
作为国际知名的鸦片战争研究学者,费正清在哈佛大学指导的第一位中国博士生、后来的长期合作者,邓嗣禹在这本著作中提到许多参考著作,这些是中国学者不了解或者是很少关注的书籍。笔者在此基础上,除了翻译原文之外,还按照其写作风格,增补了近年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的介绍,以期为国内外从事鸦片战争历史研究的学者提供详尽的参考史料。
二、英国亲历者的原创著作
国外写作研究著作的鸦片战争亲历者,大多为英国皇家海军指挥官和参战的军官,主要有贝尔彻、柏纳德和宾厄姆等人;中国的亲历者,人们较为熟知的如魏源,了解不多的人物还有梁廷枏和夏燮。梁廷枏(1796—1861)曾经是林则徐的智囊人物,后任总督徐广缙幕僚。他曾积极参加广州人民声势浩大的反入城斗争,出版有五卷本《夷氛纪闻》。夏燮(1800—1875)先后出任曾国藩、沈葆桢幕府,出版有二十四卷本《中西纪事》。
爱德华·贝尔彻:《“硫磺”号环游世界的故事》。这部作品的第二卷详细介绍了从1840年12月至1841年11月,英国海军在中国进行的军事行动。
爱德华·贝尔彻是英军“硫磺”号舰长及探险家,香港出版书籍时将其译作卑路乍。1839年,贝尔彻指挥“硫磺”号从南美返回英国,1840年远赴中国参战。1841年他曾经在香港岛的“占领角”登陆,香港的第一面米字旗就是他升起的。1842年,贝尔彻回到英国家中。1867年,贝尔彻被授予巴斯骑士团指挥官勋章,1872年,受聘为少将。另外,他还著有《最后一次北极航行》。
柏纳德:《“复仇女神”号的航行和服务叙事》(两卷本,伦敦,1844年)。这本书是摘自英军指挥官霍尔的笔记以及柏纳德本人对于中英谈判的个人观察。在这本书中,作者极好地描述了当年英国海军在中国的“联合军事行动”,同时也提供了南京外交谈判的详细记录。邓嗣禹提请读者注意,1846年在伦敦出版的这部作品的第三版对第一卷中的内容进行了大量删节。
伯纳德曾经是一名英国海军军舰舰长,亲历过1842年中英谈判的全过程。这本书曾于1844年在伦敦首次出版,1845年出版修订本。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以《“复仇女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为名出版过中译本。202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同类书籍《复仇女神号:铁甲战舰与亚洲近代史的开端》(安德里安·G.马歇尔著,彭金玲译)。
宾厄姆:《远征中国的叙述:从战争开始到现在》(两卷本,伦敦,1842年)。从1839年1月1日至1842年3月17日,宾厄姆以日记形式进行书写,在序言部分介绍了鸦片问题,附录内容主要摘录《中国丛报》的记载。作者在序言中说:“我相信,对于所有发生的细节,我所描述的都是准确的。因为在所涉及许多事件中,我自己就是一名亲历者。”邓嗣禹在书中说明,虽然宾厄姆在书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但是他所引用的日期应该谨慎使用。
康宁加木:《在中国服役的回忆录》(两卷本,伦敦,1844年)。这是一部罕见的关于1842年鸦片战争记录的作品,书中充满了对风景的描写和轶事的记载。一年后在美国费城出版的书籍仅仅是删除了第一卷的前三章,以及第二卷的后三章,因为这些章节内容与中国关系不大。
康宁加木,陆军上尉,曾任英国陆军少将萨勒顿的副官。1958年,中译本《鸦片战争:在华作战回忆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英文原版书籍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再版。
德庇时:《交战时期及媾和以来的中国》(两卷,伦敦,1852年)。据说,这是一部建立在中国文件基础上的中国历史研究著作。作者十分了解中国高官的特点和战争形势。
德庇时:《中国杂记》(两卷本,伦敦,1841年)。本书是有关于战争动态的观察。在第二卷的最后一章,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这场战争。
德庇时被视为外交官汉学家的先驱。他虽从事外交工作多年,却主要是一位学者,一位执着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辛勤耕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