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粥米”的人们(外一篇)
作者 谭践
发表于 2023年8月

二弟独生儿子生了三胎,喜讯很快传开,本家族“主事”的老侄子说,咱家好几年没办“送粥米”了,得好好祝贺一下啊!

侄子扳着指头数算,我们家族最后一次添丁“送粥米”是在四五年前,也就是说,偌大一个家族,四五年来只增了一口人,去世的却有四人。因此,生子添丁不只是一家人的大事、喜事,也是本家族的一件大事、喜事。早先,“粥米”主要是鸡蛋、挂面、小米、红糖等益于产妇休养恢复的食品,后来逐渐被现金取代,如今的“标准”一般是200 元喜钱。主家会设宴招待并回赠一袋5 公斤的喜面。

那几天,二弟家里人来人往,喜气洋洋。只是谁都没想到,二弟竟立下规矩,“送粥米”只限儿媳娘家人,本家族人无论远近,一律不收。

我委托三弟媳送的“粥米”,也被拒绝。那晚,二弟专程来我家解释——

前几年本家有人“送粥米”,收了近门的,没收远门的,结果近门的一本正经坐席,远门的来来回回伺候。按农村的惯例,近门的应该礼让远门的,这就显得有点儿别扭了。所以这次,索性无论远近一律不收,届时大家都去忙活忙活,捧个人场就行。

二弟家把“送粥米”的日子定在了周日。前一天晚上,二弟专门宴请“助忙”的族人。老侄子负责“总调度”,统计到场亲朋好友人数,安排本族一班年轻人迎亲、送亲,买喜面、发喜面,买酒、买糖、买茶叶,安排宴席……一干人等,都开着私家车来义务服务。一切安排停当,老侄子特别嘱咐:“所有开车的,明天中午都不许喝酒!要喝今晚先喝够,明天中午办完事,晚上敞开喝,谁不喝谁是‘儿’!”每每这个时候,老侄子还要“以身说法”——

多年前,有人“送粥米”,他喝了点儿酒,送客时车不够,他骑别人家的三轮车“充数”,载了他老婶子和几位上了年纪的妇女。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