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福莲镇,干剃头这一行的有三家。镇政府十字路口这一家叫“人民发院”,店老板是一个女的,钟山那边嫁来的,刚开业不久。信用社旁这一家叫“情缘发廊”,店老板叫阿三,三十来岁,干这一行已有七年。镇老粮所旁的那一家叫“大众理发店”,店老板叫尹相民。我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尹相民这个剃头匠家的发展史。
尹相民的祖上是湖南永州道县,新中国成立之前,尹相民的父亲尹德生就颠沛流离来到福莲镇。尹德生是汉族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福莲镇,全部家当就是从湖南道县挑过来的一副“剃头挑子”。福莲镇百分之九十都是瑶族,尹德生走东家串西家,混口饭吃。尹德生走进一个村子,边走边扯着嗓子喊,剃头喽!剃头喽!乡亲们就奔走相告,跑到尹德生理发摊子前,排队等候理发。尹德生选择在一门楼前,那里人流比较集中,他放下肩上的剃头挑子,从挑子的一头取下几张小凳子,给等候理发的人坐,然后把固定在四条腿盆架上的炉子烧燃,又打来一桶水,用小葫芦瓢舀了几瓢放进一个铜盆里。他这是在烧热水哩。
一切安顿好,他才示意排在前面的顾客坐在一张高凳子上,然后从凳子的凳腿夹置的第二、第三个抽屉里,拿出理发的工具:剃头刀、剪子、荡刀布、推子、磨刀石、毛巾、布罩等,开始理发了。尹德生拿出自己的绝活儿,先是剃头,推剪有条不紊地在头发上游走,原来乱如草蓬的头发,变得有模有样。接着是刮脸,只见剃刀从顾客的脸颊往下刮,随后刮到颈部,动作一气呵成,然后再刮上下唇、下巴、净面、剪鼻毛,简直是一丝不苟。经过尹德生的一番精雕细琢,顾客原先胡子拉碴的,现在变得容光焕发,神清气爽起来。
尹德生为了挣钱养家,还会给卧病在床或者意外死亡的人理发,他说,这也是修德、修心。有一天来了一个人,说是野鹿岭的,他父亲卧病在床好久了,行动不便,想请尹德生去家里帮他父亲理个发。尹德生跟着这个汉子去了野鹿岭。这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家。汉子的父亲躺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不时咳嗽,尹德生闻到一股霉味。病榻上的人骨瘦如柴,眼睛窝陷,脸色苍白,沟沟壑壑的脸上胡子干枯,而那头发,长得有点儿卷曲,乱蓬蓬的,不时透出一股怪味。
尹德生叫汉子用洗脸盆倒来热水,先帮老者洗干净脸和头发,又用毛巾把老者的头发抹干,再用梳子梳理好,才和汉子一起扶他父亲坐好。尹德生取出罩布,帮老者披在身上,然后拿起推剪,开始帮他理发。每一道工序,尹德生都认真操作,一丝不苟。理好发后,老者看上去精神不少。汉子的眼睛湿润了,他把彩头红包交给尹德生,说,尹师傅辛苦了,您的手艺让我的父亲有了精气神。
尹德生没有收汉子的钱。汉子急了,说,尹师傅,这辛苦钱,您就收下吧。这钱你留着,给你父亲买点儿他喜欢吃的东西。
尹德生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钱,交给汉子说,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帮老人家抓点儿药,买点儿补品吧。汉子哭着说,尹师傅,您不收工钱,已经很照顾我们了,我怎么好再收您的钱呢?
我从湖南来贵地谋生,多亏贵地不欺生,让我这剃头匠有了条活路,就让我尽一下感恩的心吧。
尹德生的一番话,让汉子无话可说,不得不收下了这份心意。
尹德生就是靠这“剃头挑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起家的。张成秀见尹德生长得高大,一表人才,又吃苦耐劳,就喜欢上了他。尹德生呢,在广西摸爬滚打闯荡,也需要一个女人疼他爱他,为他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养儿育女,何况张成秀脸如瓜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条长长的辫子,很吸引人的眼球,于是就同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