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有多美,羹的味道就有多美。
中国人吃羹已超过五千年,据说是黄帝的创造,尧帝吃“藜藿之羹”,彭祖给尧帝献“雉羹”。藜、藿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泛指野菜,藜藿之羹即指粗劣的汤羹。雉即野鸡,雉羹就是用野鸡加稷米同炖而成。传说篯铿善于烹调,把自己创制的雉羹献给尧帝,治好了尧帝的重病,尧帝便把彭城封给他,后世称彭祖。据古代学者考证,先秦时期的羹,可以分为肉、带汁肉以及肉汁几类,汉代以后,羹逐渐变化,通常做法,就是用水、肉、五味在炊具中煮成浓汤,其中,肉可以变换成肉加蔬菜,或只有蔬菜。古人为了增加汤汁的黏稠度,往往要加米屑调和,米屑是碾出的,磨發明后有了粉,后来又有了芡。没有这些增加黏稠度的东西,羹就是汤。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礼贤下士,由于频频接待访客,他吃一顿饭竟要吐出三回来。这是为何?你正吃着饭,有客人来见你,你把饭吞下去不就得了?原因是这饭一时半会儿难以下咽。那时的干饭又粗又涩,容易噎着,所以发明了有“助咽剂”功用的羹。最早的羹属于贵族,而且多做肉羹,有鸭羹、犬羹、兔羹、熊羹等;待平民也会做羹,应该多是菜羹。《庄子》载:“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他的穷学生颜回连菜羹也吃不上,“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吃一口饭,配一口凉水。我们现在说吃饭配菜,最早是从有了羹开始的。所以李渔就说,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下。“饭犹舟也,羹犹水也。舟之在滩非水不下,与饭之在喉非汤不下,其势一也。”
实用基础上的审美往往是有条件的人群的创造,美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贵族们除了用羹来下饭,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良,创造了许多羹品,其中有两个名气很大的品种,即大羹和铏羹。大羹为不加五味的肉汁,祭祀时用;铏羹则用动物原料加藿、薇等蔬菜及五味在铏器中煮成,常用作“陪鼎”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羹能用于祭祀,说明羹在食物中的地位。但过犹不及,显贵们有钱就任性,闲来无事再加喜欢显摆的臭毛病,就创造出了一些过分繁复的羹品,有些做法令一般人难以理解,比如唐代李德裕用珠玉、雄黄、朱砂碾碎为羹;明代冒襄设羊羹宴,中席用羊三百只,上席用羊要五百只。说起羊羹,还有更加任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