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买力的巴扎
作者 王新梅
发表于 2023年8月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这邻乡邻镇都有了巴扎。今天是周六,照例又是英买力镇的“巴扎日”。整个县上做买卖的生意人都会带着货物来英买力巴扎。平日英买力有七十多个摊位,到了巴扎日,这个数字变成了三百多。英买力镇人多地少,各族群众从事商业活动由来已久,英买力巴扎是沙雅县最早自发形成的巴扎。巴扎事关百姓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英买力的老乡们都说:“看病也没有赶巴扎重要。”

早早地,村里赶巴扎的人们就做起了准备。卖东西的人昨夜就把能装上车的货物装好了,今早又清查了一遍。需要添补的物件瞅着车上有个缝儿塞进去。以前村民们是依靠驴马牛和摩托车,现在家家都用电动三轮车或者小汽车运输。买东西的也起了个大早,安顿好屋里的大人小孩儿后开始拾掇自己。鲜亮值钱点儿的衣物,闪闪发光的饰品,这时都有了出头露臉的机会。收拾利索,唤上早已约好的伙伴就出发了。远点儿的搭便车或骑自行车,近的三五人结伴而行,叽里喳啦,嘻嘻哈哈,好不热闹。

人们渐渐从四面八方赶来,巴扎喧闹起来了。

热闹、嘈杂,凡是去过巴扎的人都知道的。英买力的巴扎也不例外。粗粗细细、忽高忽低的叫卖声、讨价声、牲畜的嘶鸣声合在一起向高空飘扬,远远听到,就知道那里有个巴扎。

天气不算晴朗,尘样的天空罩在头顶三四天了,这是因为一场雨正在酝酿。没有人喜欢这种雾沉沉的天气,像一个性子畏畏缩缩的男人,倒不如痛快地下场雨。但这巴扎冲淡了人们窝在心里几天的郁闷。鲜艳的物品让人瞅不够,热闹的叫声笑声听着就心里亮堂。

巴扎门口有做烤包子的,镇上杨书记说,这家的包子味道特别好。可惜我们都刚刚吃了一大盘子抓饭,按照新疆人的说法,太饱了,根本没留肚子。烤包子紧挨着的烤馕也是诱人。碗口大小,厚墩墩的,个个金黄,面包一样的光泽。新疆人对馕没有抵抗力。哪怕吃饱喝足的胖子也没有足够的毅力抵挡一个才烤出来的热馕。年轻时减肥,每次能扛住别的碳水化合物的诱惑,唯有热馕会让我破功。那刚出坑的馕具有魔力,让人放松警惕。

果真同伴禁不住诱惑买了一个,刚还说不吃不吃的几个人都不见外地掐一块。我们一边吃一边进入巴扎,对面正好过来个维吾尔族小伙子,手里也举着馕在吃。新疆南北,无论什么民族、什么职业,只要你是新疆人,都有买了热馕当街就吃的习惯。

英买力镇的巴扎按物品功能有序排列。入口处,卖布匹衣服的摊位不少。布匹瀑布一样披在横杆上,衣服烤肉一样串在架子上。老人小孩儿的衣服居多。会玩儿手机的姑娘小伙都去某宝某音等电商平台买衣服了,站在布匹前仰着脖子的多是中年女人,都是来给家里老人孩子添置衣服的。一个“130”车旁围满了清一色的家庭主妇。五颜六色的秋衣、秋裤纠缠在一起,大妈大婶们挑拣着,抓住两件比较着——颜色、式样、长短,互相参谋着。一个耳朵上戴着大金耳圈的小媳妇终于挑好件玫红色的T 恤,双手一折交叉抱在胸前,开始讨价还价。卖主却是个男子。“10 块不卖,最低12 块”,卖主坚决地说完再不理睬。受了冷落的大耳圈重又端详手里的衣物,犹豫着扫了摊主的二维码。刚走几步,大约想起自己的男人该换条秋裤了,又回过头,挤至车前重新翻拣。

由几根铁棒焊成的框架上木板就是陈列台,上面摆满了色彩绚烂的化妆品,有人在试,有人在挑。摊主是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女孩儿。我想看看眉笔,怕她听不懂,手在眉毛上比画着。还没比画完,她就指着一排眉笔说,这些都是。一口流利的汉语,耐心地给我讲哪个颜色好。她年轻的面庞上睫毛太长了,黑眉毛更是让我羡慕。

新疆得天独厚的日照和气候条件,有最甜的水果,自然也就有了最好的干货。新疆人把坚果和各类果干都叫作干货。干货在新疆消耗量很大,不单节假日摆在桌上招待客人,更是日常的食物。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