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间防谍的历史经验
作者 谢贵平
发表于 2023年9月

【关键词】反间防谍 国家安全 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反间防谍是指防范、发现、破获正在进行的情报窃取、政治颠覆、安全破坏等行为的工作,对间谍进行侦查、清除和反击。我国反间谍活动历史悠久,古代间谍活动与战争的发展密切相关,军事、政治和外交是我国古代间谍活动的三个重要领域,其反间谍实践主要落脚在对外防范、对内缉捕和强化保密三个方面:对外防范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守关隘防止间谍进入、增设关卡加强边塞交通管制、限制人员进出边境等;对内缉捕则主张奖赏与惩罚并用,在官员之间实行连坐制度,鼓励官员相互监督;加强保密措施主要包括要求机密文书必须实封,官员不可轻言朝廷机要,用武装力量加强对三省密院的保护,防范间谍进入窃取秘密。晚清时期,清王朝遭受了王朝时期以来最严重的间谍渗透,但此时江河日下的清王朝统治阶级已然丧失了反间防谍的国家能力。辛亥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探索、积累了诸多宝贵的反间防谍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反间防谍活动的历史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反间防谍活动的初步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保卫党中央安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上海是国际情报活动的重要城市,日本情报机关、汉奸特工总部、国民党军统中统,还有英美法苏情报人员都在寻找渗透进对方内部的机会,这些组织开展间谍活动的目的包括打听战略动向和作战计划、了解军队部署、捕杀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的反间防谍工作便是在此背景下展开。1927年,周恩来同志在上海领导建立中央特科及其所属机构开展隐蔽斗争,是我们党反间防谍的开端。中央特科设立的第三科(行动部门,又称“红队”“打狗队”)主要负责镇压特务,惩处背叛革命并对我们党造成严重危害的叛徒。第三科不仅与第二科(情报部门)相互配合,从敌人内部获取奸细情报并予以制裁,甚至可以提前发现敌人阴谋,先发制人。中央特科在隐蔽战线组织了多次强有力的保密锄奸行动。一方面,中央特科与国民党高级官员建立反间谍关系以便及时获取情报,例如,1929年通过国民党上海特务机关负责人杨登瀛查明中央军委秘书白鑫告密;另一方面,中央特科遣人打入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掌握特务机关的活动,如1931年担任徐恩曾秘书的钱壮飞上报了顾顺章被捕叛变的消息。中国共产党还在全国各地开展反间谍尝试,于1939年成立中央社会部,负责搜集敌探汉奸奸细活动材料的工作,并在全国各地成立社会部。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锄奸保卫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打击日伪和国民党的特务活动,保卫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军民的安全。例如,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华北地区的平津唐点線工作委员会组织敌后武工队深入沦陷区铲除汉奸、瓦解伪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我国反间防谍工作的形成阶段,主要任务是维护新中国政权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要求反间谍工作要把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和盘踞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抓获了一批美帝国主义直接空降、派遣的间谍特务,抓获台湾国民党派遣的特务,缴获了大量美制爆炸、暗害器材、枪支弹药、登陆橡皮艇、降落伞、通讯工具等。1960年以后,苏联把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进而意图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在我国边境地区策动暴乱、外逃,我们党及时采取了防卫、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我国反间防谍革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反间谍领域急速拓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交往明显增多,出入境人员逐年递增。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其他敌对势力也借机加紧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分裂颠覆、情报窃密、勾联策反等破坏行动,国外情报机构针对我国相关涉密部门保密工作漏洞,瞄准的目标日趋增多,对我国构成的威胁趋向复杂化、多样化。这一时期我国反间防谍工作涉及国内多个领域,不仅要强调政治保卫应对传统间谍活动,还要打击外国政府出于经济秘密目的的情报活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我国所遭受的间谍活动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加入世贸组织后,为窃取我国进出口信息和工业技术机密,国外情报组织的经济间谍活动和供应链渗透行为愈加深入和恶劣。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引发了外国情报部门更多关注。这一时期,我国的反间防谍工作取得重大成果。2010年至2012年间多达30名中情局在中国招募的间谍,陆续被中国国家安全部逮捕,使美国在中国的间谍网遭到重创,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则从“中情局有内奸、特工技能粗糙以及中国情报人员破解了中央情报局用来与其国外间谍联系的加密通讯系统”三方面总结其间谍网络被重创的原因。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