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逻辑意蕴
作者 徐伟
发表于 2023年9月

【关键词】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境界 新征程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最大法宝。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总结“两个结合”的历史经验,增强坚持“两个结合”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基本方略和灵魂法宝

“第一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基本方略。一百多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运用中国语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断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和科学运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才得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布尔什维克化”的博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三座大山”的推翻,无不是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基础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成果和产物。这不仅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不容忽视的中国实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邓小平同志还赋予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以全新时代内涵,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因此,要明辨时代主题的变化,不断更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理论和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通过中国字、中国话、中国文化表达出来,才能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熟悉、所掌握,才能形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灵魂法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在与“布尔什维克化”的博弈中胜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和命题中尤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华民族觉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五四”之前士大夫阶层那种保守性与封闭性的精神气质不同,当时“五四”知识精英极富开放性与批判性,普遍认为救中国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不能从中国本土的精神源泉中汲取,一定要从外面引进。如果中国的近代化只完全承袭这种思维和话语,那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可能会丧失殆尽,未来的精神谱系也就自然失去了深厚的根源。幸运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党更是人民的党,先进性促使我们党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人民性保证了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国人民,因此我们党能够在革命的道路上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响应中国人民的朴素需求,坚持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极具开放性与批判性且强调引进外来文化的知识精英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