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传统教育思想“两创”新实践
作者 陶晓华 方宏建
发表于 2023年9月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 传统教育思想 “两创”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当前,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下,坚持自信自立和守正创新,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着力做好“两创”新实践。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契合

教育立足点:均注重个性化教育需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所描述的是超越资本主义狭隘生产关系并扼杀人主体性的“真正复归”状态,不仅包含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的要求,还内在地包含对作为群体的人类社会各成员自然素质、社会素养以及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共同提升。

这反映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与传统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和道家主张的“自然无为”理念相契合。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强调“因材施教”,孔子尤其重视根据学生思想、认知、智力、人格的不同而做到因势利导,在实践中十分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传统道家教育思想中所倡导的“自然无为”也与儒家教育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即重视通过遵循人的本性来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主观能动性等思想具有契合性。佛教禅宗经典教义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教外别传”“我心即佛”“不立文字”等,实际上要求人们摆脱外在而转向自身觉悟,其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自然而然地要求个体注重形成自身独特的领悟,以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途径: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革命性决定了这是一个最讲求实践的理论体系,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强调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运用真理改变世界是一个历史过程,而理论本身又必然地源自并反作用于实践,不论在历史领域还是在自然领域都必须坚持物质的第一性和实践的先在性。其中人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要以“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实践”,并将理论放到实践中检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这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强调在知识传授中必须注重实践教育,进而实现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完成理论知识的现实转化,这与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知行合一观”相契合。

尽管先秦儒家并未形成系统的知行观,但已经敏锐地察觉到“知易行难”;孔子主张以行为本,其后人子思在所著《中庸》中明确提出了知行问题属于修身治国之根本性问题;王阳明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知行合一”,即“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儒家在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中强调知行一致的基本原则,主张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因而在教育实践中讲求道德学习和实践相一致、理论评价和行动评价相一致。荀子在前人基础上把“知”进一步细分为“闻”“见”“知”,这是对孔子所讲的“学而不思则罔”中“学”的认识深化,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更加强调“行”的重要性。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