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的方法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 范冬萍
发表于 2023年9月

【关键词】系统观念 系统性思维 辩证协同思维适应性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系统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然而,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新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因素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往往影响到全局性发展。因此,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系统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①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系统观念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正是以解决复杂系统问题为导向、以系统整体论为理论基础、以系统方法论为核心的一种应用系统思维范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我们只有深刻理解系统观念的方法论蕴含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运用系统观念处理我国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复杂性问题。

基于系统整体论,系统观念以系统性思维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自然界的奥秘和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过程中,形成了还原论和整体论两种方法论。还原论认为现实世界的本质是简单性的,强调整体是部分的总和。因此,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应该从部分开始,通过将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的部分,然后从部分认识整体。传统的整体论则认为宇宙万物是复杂性的,强调局部决定于整体。因此,应该从整体开始,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才能认识事物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论认为,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应立足整体,从整体看局部,强调下向因果关系,强调整体对局部的产生和决定作用。同时又主张在主客体的统一中把握整体,因此,人与自然不是处在主客对立中,而是处在统一整体中,二者具有同构性,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似乎令他们窘困的事实:整体真的可以大于部分相加的总和。除了简单的物理系统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被裹罩在一张充满刺激、限制和相互关系的巨大的非线性大网之中。②正是这种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难题促使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提出“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③开创了研究系统整体性的系统科学。贝塔朗菲认为,组合性特征就是依赖于整体内部特定关系的那些特征。因此,我们不仅必须知道部分,而且还必须知道关系,才能理解这样的特征。系统科学的发展揭示了事物之所以具有整体性的最重要原因是作为组成部分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而不是作为实体的组成部分。非线性关系在系统存在与演化中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仅仅从部分认识整体是有局限的。要真正认识和解决“人类究竟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复杂性的”这个难题,需要一种“超越还原论”的新方法论。系统研究的发展已形成了区别于还原论又与还原论相互补充的关于系统整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论,即一种系统整体论。④

系统整体论是系统观念的理论基础,整体性是系统科学及其哲学思想的最基本概念。系统整体论强调,正是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了能够与其环境相区别的系统边界,系统在演化中生成了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的整体性质、功能、行为和规律,而且往往不能仅根据要素的性质和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因此,我们认识和处理复杂系统问题时,需要特别强调把握系统的非线性关系,即需要形成一种系统性(systemhood)思维。系统性思维是与事物性(thinghood)思维相区别的一种整体性思维。事物性思维更多关注的是事物作为一个实体之间的差别,关注整体中组成部分及其具有的实体性和独立性,因而经常表现为以一种孤立和部分的视角看问题,以一种机械的方式解决问题。而系统性思维关注的主要是所有具体事物作为“系统”所共有的、独立于要素实体的相互关系,如前所述的“非线性关系”。可见,这两种思维方式强调了系统的两个不同方面。系统性思维不是要完全抛弃对事物性的认识,而是认为“关系”比“实体”对于我们认识一个作为系统的整体更加重要。系统性思维强调我们在理解和解决复雜系统问题时,应该从整体的层面分析和把握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性思维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应对这种复杂性挑战的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我国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的复杂程度明显增加,全局性更加突出。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等,都是具有整体性的复杂系统问题。因此,我们只有运用系统性思维,才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把握问题的全局性和关键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解决我国新时期的复杂系统问题需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首先,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具有内生性和引领性;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机制;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次,只有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我们才能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整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中的五个子系统。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