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在兹:古代的读书风尚
作者 邱涛
发表于 2023年9月

【关键词】读书风气 民族精神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社会,总体而言,教育条件比较简陋,教师比较短缺,读书学习门槛较高。然而古人非常崇尚读书,他们很早就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断在工作、生活中践行。那么,中国古代的读书风尚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历史图景呢?

书香不绝的古代社会

夏、商、西周时期,教育被官方垄断,典章文物为王室专有,读书范围基本局限在掌管典籍文化的官吏和享有受教育权的贵族子弟,构成了上古三代最初的数量有限的读书人群体。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文化下移的趋势不可阻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正是适应这种历史趋势和更广大人群读书的需求之举。一个典型就是“中牟鄙人”甯越,草野之民“而从学问”,勤读苦学十五年,“为诸侯师”,成为周威公的老师。正是随着私学发展,读书群体进一步扩展,读书开始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在此基础上士阶层的兴起,成就了先秦文化繁盛象征的“百家争鸣”。当然,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作为读书主体的先秦诸子表现出多样的文化价值取向。儒家主张读书明道的坚定的道德信念,强调“士志于道”的高尚道德情感,也塑造了他们坚定的读书意志。孔子就有勤读《周易》,致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而成“韦编三绝”的读书事迹。墨、法、纵横诸家主张虽不尽相同,但都倾向事功实利的价值取向。典型代表有苏秦,他家境贫寒,被兄嫂、妻子耻笑,于是昼夜勤读,困怠时引锥刺股,最终取六国相印,荣归故里。

秦朝建立后,推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不惜焚书坑儒,并以《挟书律》打击意识形态方面的异己力量。当时民间仅能流传一些识字文本、法律律令和日用医药、卜筮、种树等有限种类的书籍,人们很难接触其他的读物,这种文化愚民政策也是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几乎中断先秦文化的繁荣局面,但却无法中断读书之风,人们冒杀头危险、千方百计也要将典籍传下去,保留文化火种,才有后来汉代文化的复兴。

西汉在初期70多年奉行黄老学说,在摇摆中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宽容政策,儒、墨、道、法、阴阳、纵横等先秦著述重行于世,读书风尚重又活跃起来。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更推动读书、注经、立说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西汉一代,勤奋读书的事例可谓俯拾皆是。司马迁完成鸿篇巨制《史记》,就是广罗博览之典范。与苏秦并列“悬梁刺股”主角的孙敬,“好学,晨夕不休”,终成西汉时期的大儒。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言专学也”,成就一代大儒。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及其子孙推行“偃武修文”的政策,教育与文化的宽松程度不亚于西汉,士人与民间的读书风气长期得以保持。刘秀同窗朱岑一家五代,处新莽乱世,至光武中兴,仍世世为学,朱穆更是读书专注,或丢失衣冠,或跌落坑中,而不自知,其沉思好学,被誉为“兼资文武,海内奇士”。武将也重视读书,一代名将班超亦常“涉猎书传”“为官佣书”。汉代卓越而丰富的科技成果,显然与这一时期读书向学的风气密切相关,蔡伦、华佗、张仲景等能取得享誉古今的成就,勤读、苦学是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战乱不休、政治混乱,但无论是高门大族还是寒门士族,均重视读书学习,这也是在魏晋乱世,文化得以延续甚至异样繁荣的深层原因。这一时期,门阀士族非常注重读书家学传统,而出现三国曹氏、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南梁陶氏、南梁萧氏、北魏拓跋氏等世代书香门第。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