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箭难防
作者 刘凯予 刘云华
发表于 2023年9月

近年来,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频繁派遣军舰、战机等军事装备对其他国家开展抵近侦察行动,并以“航行自由”的名义擅自进入其他国家的领空或领海,对目标进行所谓“维护本国政治安全,捍卫局部态势和平”的“窥探行为”,给目标国家主权领土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严重威胁和挑战,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热议。为了应对此种挑衅行为,许多国家相继采取一定措施以期破解美西方侦察之道。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防信息泄露威胁,美西方抵近侦察行动背后的霸权图谋早已昭然若揭,可以说,他们正以“掩耳盗铃”的方式做着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美西方抵近侦察行为的真实目的和影响

抵近侦察一般是指在不侵犯敌方领空和领海的前提下,利用一定军事力量公开或秘密接近敌方阵地或重要目标开展的侦察和监视行动,旨在监控目标国家军事部署情况,获取敌方战略意图和电子情报数据等。主要采取航空器、水面舰艇或潜航器等装备进行空中、水面、水下侦察,其中航空抵近侦察最为常见。

作为抵近侦察的主要行动者,美西方试图通过抵近侦察行为获取其他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报信息,以此来巩固加强自身国家安全并扩大战略利益,进而制定具有“强针对性”的发展方针和战略决策。通常美西方在进行抵近侦察活动时,会依靠其长期积累下来的“非对称技术优势”,利用包括卫星、侦察机、无人机等在内的高科技设备,对其他国家的武器发展状态、重要基础设施、无线电信号等进行监视侦察。例如,美军锁眼-12光学成像卫星的地面分辨率达0.1米;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能识别地下数米深的目标;暗星无人机装备的合成孔径雷达能从地面杂波中区分出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并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MQ-1(绰号“捕食者”)和RQ-7(绰号“影子”)无人机均能克服夜暗和雨雾等影响,进行全天候抵近侦察。

此外,美西方国家还利用抵近侦察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肌肉”,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的军事优势,彰显军事实力和制约力,并對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甚至进行军事威慑。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如何应对美西方的抵近侦察威胁以及防范抵近侦察行为,已成为国家安全发展和军事战略研究的一个紧迫问题。虽然美西方国家声称其抵近侦察行为是出于保护自身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但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来看,美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抵近侦察行为已经超过一般合理安全需要,成为一种扰乱别国内政,挑起区域冲突,激化两国矛盾的行为。

美西方“非敌即友”外交理念下的抵近侦察行为

受冷战思维与“零和逻辑”影响,美西方国家一直秉持着“非友即敌”的外交理念,强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对意见不一的“非己成员”常常进行制裁,在他们看来,“利人意味着损己”。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