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是由美国OpenAI实验室推出的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文本交互工具,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大突破。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自主性”特征
随着ChatGPT的“爆火”,其背后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进入公众视野。2023年4月11日,中国国家网信办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定义为“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
與传统的人工智能相比,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具有“自主性”特征。ChatGPT的“自主性”体现在其具有“自我编程”能力。2021年7月,ChatGPT的研发团队OpenAI在发布GPT-3.5时表示,ChatGPT已经具备成熟的代码撰写功能。“自我编程”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代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脱离“代码桎梏”,向着完全自主的方向迈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自主性”还体现在AI绘画、智能文本生成等众人熟知的领域。通过ChatGPT生成的摄影作品在光影塑造、虚实散景、色彩明暗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实质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已经具备类人类意识的基本形态。如于2023年3月发布的GPT-4不仅可以识别图片中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图片中的元素形成与人类主观意识一致的推理。如果向GPT-4展示一个孩子牵着一个气球,问GPT-4如果剪断了绳子会出现什么情况,GPT-4已经可以精准地回答“气球会飘走”。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不是战斗机或机车那样的离散技术,而是一种通用的使能技术,如电力、计算机或内燃机。该观点在基于逐行代码运行的早期人工智能领域可能为时尚早,但是用以形容具备“自主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谓是恰到好处。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用于战争的可能性与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用于战争的可能性 作为“通用型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战争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强大的数据整合、信息集成能力,使其有望成为科学辅助决策工具,甚至是独立决策系统。第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字、图像、音视频领域的特有优势,将赋能情报搜集、整理、分析全过程。如通过数据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从海量的原始数据中发现可能具有情报价值的零散信息,通过逻辑分析判定信息价值,最终整合为规范的情报文本。早在2017年4月,美国防部就组建了算法战跨职能小组,研究如何快速从扫描鹰、MQ-9死神等无人机拍摄到的数百万小时视频中,自主识别有价值的情报信息。第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开放接口”模式与平台属性,为传统武器或自动武器的自主化、智能化提供了可能性。以美国正在进行的忠诚僚机计划为例,该计划通过将先进的无人机,与传统的有人驾驶战机搭配,实现无人机对有人驾驶战机的引导,提升传统有人驾驶战机的智能化水平。第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作战,将大大提高作战效率,降低人员伤亡。例如,2015年12月,俄军为支持叙利亚政府军争夺阿勒颇省的754.5高地,派出了以无人作战平台为主的机器人参战,主要包括1套仙女座-D自动化指挥系统、6台平台-M履带式战斗机器人、4台暗语轮式战斗机器人和洋槐远程自行火炮群。俄军仅用了20多分钟即占领了叙利亚政府军久攻不下的754.5高地,歼敌77人,创造了人机混合作战的新模式。第五,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兴作战领域的战略价值不容小觑。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的“自我编程”能力,使得蜂群式、饱和式的网络攻击成为可能。生成式人工智能还能借助深层伪造技术,通过制作传播虚假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发动认知域作战。除此以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装备后勤保障、演习演训、战场医疗救护等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用于战争的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战争的参与呈现出全域、立体、多维的特点,其具有的深度学习、自我编程特征,使得此种参与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迭代演进,最终发展成为改变战争局势,甚至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恐怖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