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空军先进战斗管理系统如何赋能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
作者 郝泽澳 刘威
发表于 2023年9月

先进战斗管理系统(ABMS)是美空军为响应美军联合全域指挥控制顶层设计,牵头开发的一种适应联合全域作战的指挥控制系统,也是目前美军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中惟一成型并投入实验的指挥控制系统。尽管其并未形成完全的作战能力,但是已经具备跨域融合的特征,并可实现一定范围内多域作战单元的有效连通和信息交换,是美空军发展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的重要手段。

其意义不仅在全域作战单元的互联,还在于对持续演进的空战模式的赋能,特别是该系统及其构建的战场物联网赋能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其全域连通的传感器网络、可使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的指挥控制能力及性能优异的通信网络等要素,十分符合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中的需求,可实现快速发现目标、发射后不管及远程打击。

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的原理

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缘起于美空军为适应未来高烈度空战、提升己方載机的生存性能、利于载机有富余时间执行更多任务需求,在中继平台的作用下大幅提升己方空空导弹的打击范围,保障中远程空空导弹实现有效打击。为空空导弹提供中继作用的平台往往具有一定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及探测能力,因此中继平台的前出可为己方载机扩展活动范围。

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要素包括火控方式、数据传输及保障等多个环节。

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火控方式简介。按照机载雷达是否开机进行分类,其火控方式可分为静默状态和非静默状态。其中,静默状态是指机载雷达完全不使用或不使用雷达主瓣探测目标进行打击的工作方式。此时,目标信息搜集、火控解算、导弹制导均由中继平台完成,并传递至载机及导弹。其优势是避免己方因雷达辐射信号过大而暴露,其缺陷是过度依赖中继平台,在对手破坏关键节点以实现破网断链的作战中受影响较大。

非静默状态则需载机利用其雷达主瓣在导弹发射之初照射目标,引导空空导弹进行打击。一旦载机因雷达跟踪目标丢失或需执行其他作战任务而不得不退出进程时,中继平台以接力方式继续为导弹提供引导直至命中目标。非静默状态中,载机可以作为中继平台的中继站引导导弹进行攻击,也可实现发射后完全由中继平台引导。

先进战斗管理系统概念图

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的数据传输。目前,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需要的数据传输基于数据链进行。美国AIM-120C中远程导弹装配有单向数据链,可在较远距离上实现数据传输及引导,但载机却无法在较远距离上评估导弹毁伤效果。因此,美军为最新的AIM-120D导弹装配了双向数据链。欧洲多国联合研发的“流星”中远程空空导弹也装配有双向数据链,在理论上完全具备“A射B导”及毁伤评估的能力。在美国及北约盟国全面铺开Link16、Link22等数据链的背景下,美军及北约战机完全可凭借装配有双向数据链的导弹,结合载机、其他中继平台开展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以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发射后不管”。

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的保障。目前,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离不开中继平台对导弹的引导和传感器网络的态势感知作用。这些平台可以是另一架战机,也可以是无人机、预警机、战场监视飞机或陆基通信节点、海上的舰船等,作为前出部分,承担对敌方目标的侦测及作为传感器节点的态势感知任务,并将搜集到的数据传递至任务载机,在整个作战流程中起着信息传递、接力制导等作用,为导弹在长距离奔袭后仍能准确命中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战场物联网的逐步搭设、传输带宽的增大及传输时延的进一步降低,中继平台保障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的作用会进一步凸显。

另外,传感器网络提供的态势感知同样至关重要,它们是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的“耳目”,其各节点还可以兼顾中继平台的功能,实现对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的保障。在联合全域作战背景下,极大提升了作战的范围及精确度。

先进战斗管理系统赋能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的机理

先进战斗管理系统缘起于美空军对E-8战场监视飞机的升级,源自“战斗云”的构建,由传感器、数据管理、通信网络、效应器(打击单元)四部分组成,通过对多域范围内各作战单元传输数据的整合,达到了类似“网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壁垒,改变了美军各军种、部分作战单元之间因数据标准、格式不兼容而无法交互信息的现状。

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整个流程及参与要素与先进战斗管理系统契合度高,符合美国防部《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战略摘要》明确的“感知、理解和行动”3项联合全域指挥控制关键能力。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