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诗歌的衍生及其对地方文学的促进
作者 叶官谋
发表于 2023年9月

笔者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发现我国不少地方均存在一些石刻诗歌。人们对这些诗歌充满好奇和兴趣,一些地方专家和学者还对当地现存部分石刻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和阐释。但迄今为止,专家学者对石刻诗歌衍生及其对地方文学的滋养和促进发展这个重要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仍十分罕见。鉴此,笔者试对此现象和问题做一个初步探究。

一、石刻诗歌的衍生及其原因

自先秦以来,历朝历代全国各地石刻不断衍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因为石刻是伴随着社会的推进而发展,是历朝历代社会现实生活重要而生动的佐证。那么石刻诗歌衍生的原因何在?这是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笔者经研究认为:首先,石刻诗歌的滋生,是在文人共有的效仿、赓续甚至超越前人之心理驱使下促成的。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石刻诗歌衍生地具有一个明显特点,即其通常集中在风景名胜处。例如在全国著名碑林(景点)如西安碑林、泰山碑林、浯溪碑林、桂海碑林、辽河碑林等全国各大碑林(景點),所存石刻诗歌总数占至现存中国古代石刻诗歌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各地景点这些石刻诗歌,在当地最早被刊刻的石刻诗歌出现后便呈链条式状态不断衍生、丰富、发展。观其总貌,可悉其中既有同时代一些附庸风雅的文人跟风撰作堆叠诗歌,亦存在不少较有名气进行隔朝隔代唱和其所仰慕或欲超越的诗人而撰作诗歌等现象。正是诸如此类因素,促使这些风景名胜处诗歌数量不断增多。以粤西“桂海碑林”为例,宋代范成大、张孝祥等诗人在桂林均留下一些赞颂桂林山水美景之石刻诗歌。随后宋代仕桂文人王正功更是在桂林撰作劝驾诗歌并刊刻石壁上,其中便包含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后桂林山水之美誉逐渐名扬天下,桂林诸山诸景成为全国各地文人观光游览之重要目标地,而观光者不乏文人墨客和喜于游览处留下追和诗歌或其他印记者,这更促使碑刻数量大增。亦正因此,许多学者经考证,认为桂林所存古代石刻尤其是宋代碑刻的数量为全国之最,学界流行起“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说。据桂林现存石刻诗歌而言,此说不假。然而,为何在宋代桂林石刻最多?究其原因,一是在于宋朝最为重视官员。根据《宋史》所记,宋代俸禄名目繁多,是此前封建朝代所无法比拟的。正如白寿彝先生所云:“宋代的杂税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宋代税收很高。997年,岁收谷21717000余石,钱465万余贯,绢162万余匹……”①这就为全国各地官员游览桂林提供了必备的经济条件。二是在于桂林美誉渐丰和具有刊刻诗歌的天然石壁条件。正如前所述,桂林在众多粤西内外文人的宣介下实际上已名声大噪,成为著名旅游胜地之一,从而引来更多游客产生更多石刻作者及诗歌。三是在于宋代官吏数量空前且闲官颇多。历史学家张宏杰指出:“宋朝立国之初,内外官员不过才5000人左右;到了景德年间(1004—1007年),已达10000多人;而皇祐年间(1049—1053年),更增加到20000多人。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但是庆元年间(1195—1200年)内外官员竟达40000余人。”②尽管人数增加,而工作任务与此前朝代相较却几无改变,因此官员们享有更多闲遐时光,满足他们作为文人之游乐雅兴。如宋代李师中到桂林后,休闲时日颇多,便广游桂林各处,并于所游之处撰作诗文。其在龙隐岩洞一地所作石刻诗歌后,影响后人在此地创作刊刻而衍生的石刻诗歌总数竟达到80首以上,为其始料未及。较具代表性的是其在游览桂林月牙山龙隐洞后,在洞壁留下诗歌《留别桂林诗并序》,在李师中所作石刻诗歌之影响下,紧随其后的宋人张田撰作有《题龙隐岩》(碑额横题),诗云:“龙隐晦冥时莫考,龙骧拏攫跡堪惊。孔明久卧养全德,老子忽飞归太清。溪上一天常气胜,洞中六月自寒生。至神不得无情处,甘泽年年洒百城。”④诗歌除绘写龙隐洞之新奇外,还对其中变幻不已却恩泽地方之品质进行特别说明,别有一番思虑和新意。

在桂林龙隐山,因受李师中等前人石刻诗歌的影响,随后来到此地的宋人董弅先是撰作了石刻诗《留题龙隐岩诗》,诗云:(提点广西刑狱公事□□)“绝顶神灵宅,危空宝榻开。层轩飞杳霭,幽径出氛埃。炎气先秋去,岩光拂晓来。风和聊一息,鸥鸟共徘徊。”⑤

在董弅看来,龙隐岩属神灵之地,幽奇不已,此处的所有景物均成为其留恋之物象,其所看到的鸥鸟便是他所渴望之己体,能够自由自在地在空中翱翔。此石刻诗歌与前面所述一首不同,其表达的是自身追求自由自在生活之沉思与渴盼。

在撰作此诗之后,其还自和五言和七言诗各一首,这是颇为罕见之现象,二诗如下:

翠壁淩云耸,禅房面水开。岩高悬□□,地胜隔嚣埃。瀑影簷前落,江声槛外來。□□无限景,归意几徘徊。(五言诗)⑥

《留题龙隐岩□□》:乱峰凝碧间巑岏,曾有神龙此□蟠。游□己兴甘泽去,高岩依旧插云端。(七言诗)⑦

在此二诗中,董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所和之诗大同小异,只不过所述景物更为繁杂和更多感触而已。其对龙隐洞独特景致和物态进行更为生动的描绘,并将此地渲染成人们向往不已的极乐仙境,是真龙潜藏之所。诗中所构设之物象以及此地的江声、瀑响和云影等,无不令人感到神秘莫测。

随后到来的宋代诗人许子绍也撰作了《留别龙隐岩》一诗,诗云:“矫首初来北斗峰,直穿山腹作玲珑。石间蜕骨痕犹在,渊底藏珠水更通。霖雨几年岩野去,卧龙底处草庐空。眼中要识真英物,寓跡何劳想下风。”⑧

许子绍通过描写此处独特物景,尤其是此地世所罕见的遗迹与其较为独特的周围环境构设,表达了作者对“真龙所在地”的无限遐思。

宋代的王迤祖亦撰作了《题龙隐岩诗》:“龙蟠此地不知年,飞去穿成万仞渊。霖雨四方今欲遍,后人空自想蜿蜒。”⑨通过丰富想象,呈现出真龙飞翔为地方普降甘霖,惠泽黎民百姓之慈善情怀。同时,作者还对百姓追思的心理进行了合理推想。

另外,宋代还有朱晞颜、张埏、方信孺等文人墨客,撰写刊刻有诗歌于龙隐洞一带的洞壁或寺内。方信孺不仅有诗,还有词作留存洞中。这些诗词均或多或少受到李师中等人所表达思想意旨的影响。方信孺所作追和陶商翁之诗为:“石门元不锁,岩屋本无基。九夏花犹在,千年树倒垂。僧闲方定起,客到每归迟。甚欲眠莲叶,沿崖读断碑。”⑩诗歌写出此地之超凡不群,以及其所具有的断壁碑文等文化遗存物,令人感到其所撰作诗歌内容颇能别开生面,是在李师中石刻诗歌启示下创新之作。

其所作词《西江月》全文为:“碧洞青崖著雨,红泉白石生寒。朅来十日九湖山,人笑元郎太漫。绝壑偏宜叠鼓,夕阳休唤归鞍。兹遊未必胜骖鸾,聊作湘南公案。

本文刊登于《南方文坛》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