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创新与再造
作者 董瑀强
发表于 2023年9月

合理地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美学思想,做好“古为今用”,营构中国气派的创新,是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化”趋势与“现代化”需求,作为我国交互艺术创作者、研究者而言,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借由中西方不同交互艺术作品案例的对比,笔者研判:中西方艺术家在创作底层思维上存在一定差异。恰如中西医在治病理疗中有着不同的内在逻辑——西方艺术创作者们普遍倾向于“借由技术手段进行针对式的靶向性突破”,将“科技主义”“科技手段”作为核心指引;而中国艺术创作者则更擅长于“整体性的辩证研判与平衡论证”,这也正是作品生态思想内涵的体现以及“万物一体之间性哲学”①的艺术表达。笔者看来,二者不同的创作思维并无对错之分。这种区隔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发展状况所带来的差异密不可分。身为中国的交互艺术创作者,合理地继承先哲智慧是我们的立足之本。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再造需切忌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照搬主义”;必须经由自身缜密的梳理与思辨,在作品的意蕴内涵和创作语言上做出合理的优化与跃迁,方能形成既沿袭古代先哲生态智慧,又兼具时代特色的“当代艺术语言形态”。这其中,辩证性地吸收西方的“科技主义”“科技手段”,加强对数字媒介的敏感力,大胆拥抱全新数字技术,于我们而言同样至关重要。凡此种种,均需融通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思辨性继承”的创作方针中,从而做到事实意义上“衡中西以相融”式的创新与再造。

一、天人互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在交互艺术中的应用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生态智慧当中最重要的思想命题,是贯穿历史变迁始终的哲学观念,作为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它明确以生态整体论的立场,表达了从“以人为中心”到“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当下基于生态议题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浓郁的中国底色与学理性依据。“天人合一”指代了“天”与“人”的一体、一致与相互协调;先秦的《周易》较早地表述了人与自然界为有机整体的观点,提出了一切事物一气相通、一脉相承的论断;儒家观点中“天人合一”在于人类需遵循自然的内在规律,惜生、重生;如“参天地、赞化育”(中庸)强调了参悟与理解天地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之思想;道家庄周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道家观念中人必须因任自然、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的观点。“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敬畏自然、主客混合的哲学思维模式,代表了天地人须叟难离的生态系统之美,相较于西方环境美学“自然全美”②所持有的“自然环境在不被人类所触及的范围内具有肯定美学特征”及“所有原始的自然在本质上均具有审美价值”之观点,“天人合一”思想具备更为贴近当代实际、更为吻合生态维度的内核与人文精神。

交互艺术作品中互动性是其最为本源的特征,互动性体现在双向的机制以及互为因果的关系,诚如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理查德·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曾为交互设计作出的定义:“通过数字化手段、实体产品、有效服务、复杂系统中带来的媒介性作用,创造和支持人类行为。”交互艺术强调观众行为全链路融入作品的创作、生产与传播,从而直接改变作品的形质、样态、影像甚至是价值与意义。当前随着创作手段的多元与媒介的综合,互动方式早已不局限于点按、触碰、移动、手势等简单行为,更指向了作者、作品与观众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互动。

互动性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中极具普遍意义,除去交互艺术范畴之外,互动性及其所衍生的互动关系在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中均有着不同针对性、不同侧重点的切入角度。

本文刊登于《南方文坛》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