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20世纪初的意大利普拉托,流传着一则“中国人不会死”的传说。
当地政府发现,1991年,在普拉托或附近的两个城镇里,几乎没有任何中国人死亡的官方记录,在1997~2001年间,中国移民的平均死亡率只有0.6%。
中国人,好像不会死。
在《不死的中国人》一书里,作者写道:“他们干活,挣钱,改变着意大利,因此令当地人害怕。”至于低死亡率,作者在调研后发现,当中国人不能继续干活,就会被送回国内,因为病人和老人更希望落叶归根,而不是客死异乡。
但对中国人而言,这份在意大利的“怪谈”,只是寻常的职场996光景,内卷就像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天赋,悄无声息又排山倒海,当下的互联网行业已是卷无可卷,满身疲惫。
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力有穷,生命有限,太忙了会猝死。雪上加霜的是,真正高效又不会死的事物横空出世,占据了大众视线:那个能做作业、写论文、敲代码,看起来无所不能的ChatGPT,才是真正不会死的。
从昔日的风口正盛,飞速扩张,以人头换效率,到如今的裁员与“效率革命”,互联网行业在996这条路上走到了极致,却也在目光所及处看到了996的尽头。
当我们站在终点展望新的起点,本文试图探讨以下问题:996是不是裹着蜜糖的砒霜?这份众口称赞的奋斗精神,为什么会最终沦为低水平的勤奋?怎样才是当代职场人和组织谋发展的正确姿势?
当代码成为新时代的钢筋与水泥
曾几何时,人们把互联网看作一本萬利的生意。
“比如说游戏,” 2011届宝洁校友、腾讯产品运营资深专家洪淼表示,“一款游戏可以服务14亿人,如果出海就是面向全球的人,但成本始终没怎么变,和一瓶瓶卖洗发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作为一种颠覆性的生产方式,互联网所创造的价值远高于传统行业,这也造就了互联网行业的高工资。
代码成了新时代的钢筋和水泥。
资本的进入更是为炙热添了一把干柴。精明的资本永远是哪里钱多,就去哪里,当资本流入互联网行业,企业被裹挟着加速前行,在人海战中追寻“大力出奇迹”。毕竟,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既然拿了资本的钱,那就要给投资人回馈的。
虽然过程中总有人呼吁“不要太卷”,也总有人质疑996的背后,工作对于生活的意义,还有人创造出了“微微一卷”,或是张开双臂大喊“可以卷,但不要无脑卷”。
可这一切由不得人。
当周围人都在加班,职场被看不见的氛围所笼罩,无人可以逃脱。曾有人这样描述996的夜晚:“每个人都在加班,你根本不知道大家什么时候走,因为走的时候没人打招呼,就像只是下楼买一杯咖啡,还会继续回来工作。但到了晚上9:30以后,周围人开始逐渐减少。有一次,我们以为一位设计师已经走了,但另一个人坚持说‘肯定还没走,羽绒服还在椅子背上呢’,可就是一直不见人影。到了第二天,那个设计师来了,身上穿着件和椅子背上一模一样的羽绒服。”

面对避无可避的内卷,这些不流于明面的“街头智慧”开始悄悄普及,试图挽回人们对自由残存的念想。打工人也好,管理者也罢,都觉得自己没有错,都觉得自己只是无可奈何。
可大火,偏偏就这样烧起来了。
当内卷成了每个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连巷口每天去公园遛弯的大爷都听说过“内卷”这个词,内卷终于成了当代职场人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人们内卷不是缘于对胜利的渴望,而是出自对掉队的害怕。
毕竟,当周围人都在冲刺,跑得慢就成了退步。
迷茫的勤奋,是一种“安全的兜底方式”
在疯狂内卷后,最终都获得了什么?近两年来,各大互联网大厂纷纷瘦身、降本、裁员,通过不断烧钱扩大的业务规模最终被证实只是“虚胖”,很多业务都难以找到盈利模式。
这也不奇怪,毕竟创造性的岗位,本身就不遵循“大力出奇迹”的简单逻辑。
“同样以游戏行业为例,” 洪淼表示,“它的成功有非常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虽然一直都有人做总结,列出市面上所有的现象级游戏,提炼共同要素,这类分享很多,但其实都没用。当你根据总结的要素公式,试图打造第二个爆款时,就发现根本没戏,事后诸葛亮行不通。哪怕你按照羊了个羊的所有逻辑原样复刻,但就是没有爆款了。所以在我看来,游戏策划这类工种就没必要搞996。我听说一些游戏公司就是这样践行的,非常不鼓励加班,该休假就休假,而且落实得很不错,因为延长工时没用。”
但在更多的企业里,“人间富贵梦”催化了全员卷生卷死,却又看不到成效。
在野蛮生长阶段,愿意多冲一点往往能有更大的赢面,但在瓜分存量的阶段,机械性地重复“堆人头”策略只是一种对历史的刻舟求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