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赚不到超出自身认知的钱
作者 维舟
发表于 2023年9月

一汽奥迪迁址杭州,近一段时间来在媒体上被渲染为“东北经济又遭重创”:2022年,奥迪品牌(含进口车)销售63.56万辆,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杭州将向愿意南迁的奥迪员工每人提供80万元安家费,且不说带动相关就业机会,一汽奥迪仅每年向杭州上缴的税收,预计就将达到3.5亿元。对奥迪及其南迁员工、对杭州来说,这都是好事,唯一的输家是长春。

作为一汽集团扎根数十年的母城长春,究竟在哪里输给了杭州?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尽管一汽方面尽力淡化此事的影响,很多当地人也自信杭州在汽车制造上还无法与长春竞争,但我们最好面对现实:如果不转变认知,像这样的事可能会接二连三地发生。

长春:航拍一汽奥迪停车场

和长春相比,杭州原本确实不是什么老工业基地,但在新经济转型时,这一点可能反倒是好事,意味着没有包袱。奥迪在新能源车领域布局不晚,但到去年却已明显落后于市场,必须果断行事了。企业家并不傻,这一迁址决定表明长春的工业基础对车企来说其实并非不可或缺,杭州的营商环境、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市场区位优势,乃至汇聚新能源车产业链的生态,要重要得多。

一位知晓内情的行业人士说,他对这一结果并不惊讶:“几年前,我曾受邀去东北考察一家汽车配件企业,做些诊断,以便后续改善项目。但在和企业领导层交流中,我就知道没法推进改善,因为人家领导很自信地认为管理得很好,没有任何问题。”

自认“没有任何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任何地方要自我改善的最大阻碍,就是没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绝对不是某家企业、某个城市的问题,而是一些地方存在的普遍现象。

这些年来,明眼人都能看出东北与南方的经济差距在拉大,但如何认识这一差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许多东北人倒也承认差距存在的事实,但他们对此的反应却是鄙夷不屑,认为南方的发展只是靠“政策好”,更有甚者,“南方人发财不过是靠坑蒙拐骗,搞出不少金融诈骗,我们就是吃亏在太实诚、太守规矩了”。照这种看法,他们将自己的处境合理化了,因为那好比说“他们虽然发财了,但发的是不义之财”。

在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伦理:一种是工业时代的信念,强调的是在既定的规章制度范围内,规规矩矩地工作;另一种则是后工业时代的观念,注重的是在市场上不断捕捉新出现的机会。前者是静态的,生活节奏、工作规范带有很大的重复性;而后者是动态的,因为市场瞬息万变,今年奏效的做法,明年就不一定了。不难看出,双方所默认的价值观是潜在冲突的,很难说谁对谁错,关键在于谁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变动。

近些年来日渐明显的一点是:国内在各领域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最迫切的不是生产,而是如何在外贸需求低迷的情况下提振内需。除了落实社会保障,让普通百姓能放心花钱消费之外,尤为重要的是捕捉、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这样才能避开价格竞争的红海,在蓝海开辟出新的机遇。

这个道理可能也不难明白,难的是怎么落实:任何创新都需要大量的积累、支持性的复合生态和高投入(不论是资金还是人才),在本质上这都是面向未来的一次次风险投入——稳定是创新之敌,因为但凡是创新就要冒险,而那很可能会失败,毕竟没人知道怎样才能成功。

2010年,经济学家蒂姆?J.凯恩(Tim J. Kane)在研究一代人时间里各领域工作岗位后发现,老企业导致美国人每年失去约100万个工作岗位,而初创企业每年平均创造300万个就业机会,他据此得出结论:“在就业增长方面,初创企业并非一切,它们就是唯一。

本文刊登于《中欧商业评论》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