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太子们,折损率为何居高不下
作者 飞叨
发表于 2023年9月

皇帝越强势,

太子越难当,

这似乎是个解不开的死结。

在大多数人眼中,“太子”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储君、王朝未来的掌舵人,身份尊贵前途光明,可谓是羡煞旁人。但纵观历史上的太子们,却有很多人被自己的老爸玩残废黜,最终倒在了接班之路上。

同时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越是英明的君主,他们的太子折损几率就越高,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人莫不如此。这其中,女皇武则天的太子李显、康熙大帝的太子胤礽两人的不同经历和结局,似乎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李显,用当孙子的态度当太子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本来太子的位置根本落不到他头上,但因为大哥李弘猝死二哥李贤被废,他阴错阳差成了大唐的储君。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一命呜呼,李显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帝。

不过他这个皇帝当得却很窝囊,上有老妈武则天威压,下有权臣裴炎钳制,李显基本就是橡皮图章。

李显不甘心当傀儡,于是扶持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和老妈打擂台。他在为老丈人争取官位时,甚至口不择言地说:我是皇帝,就算把天下让给老丈人,那也是我的事儿!这种无脑的话,无疑是给武则天递刀,于是才当了55天皇帝的李显被废为庐陵王,搬到湖北监视居住。

李显被废后,他的弟弟李旦接着当橡皮图章,整天坐在皇位上看武则天的脸色。不过李旦比李显要聪明多了,感觉老妈已经准备好当皇帝,李旦马上宣布让位,同时上书武则天:全天下人都觉得妈妈您当皇帝最合适,我这个儿子更是真心实意地让位于您,同时请允许我以后就改姓武吧!

于是,则天大帝横空出世,成为李唐王朝的掘墓人、武周天下的开创者。

本文刊登于《中学生博览》2023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