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疆
作者 周伟苠
发表于 2023年9月

避开江南的大暑,飞抵祖国西北边陲新疆采风。

新疆古称西域,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就在这里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这里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飞机穿越云层,进入新疆上空。从舷窗俯瞰苍茫大地,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古人诗词中描绘的场景。耳畔首先响起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画面豪迈,又有点悲壮。边塞诗人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場面感最强:“……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将边塞诗写到了极致。高适的另一首《别董大》、王维的《使至塞上》这些经典的诗句也逐一缭绕在耳畔,让人随着飞驶而过的脚下风景,连接着古今的时空。

在飞机上拍了一组照片,配着这些诗词作为此次新疆行的开胃菜,也作为新疆采风的引子吧。

百里丹霞

沿着通向天边的公路驱车一路前行,穿越在连绵的山道中。幸好,我们的采风行程避开了热门的景区,避免了许多景点游人比牛羊还多的窘况。

我们行驶在昌吉州呼图壁县天山北麓的百里丹霞,一路欣赏自然形成、色彩丰富的丹霞地貌。夏季的天山之麓气候宜人,绵延的山脉在阳光下色彩斑斓,赤色和赭色的丹霞沟壑错落有致、鲜艳夺目,仿佛天使打翻了染料缸,橙、黄、青、绿相间,忽而浓重,忽而清雅,忽而雄峻,忽而壮观。而这仅是百里丹霞景观的一部分。一路上,我们仰望蓝天白云,近眺峰峦叠嶂,感受着蓝天和大地之恋,白云与峰峦之吻。

在塔城地区沙湾市的鹿角湾,在草地上与一群悠闲的牛羊邂逅,近距离看羊儿满地撒欢儿,牛犊耳鬓厮磨,让人流连忘返……

抵达安集海大峡谷已是北京时间傍晚7点,天仍敞亮着。我们站在峡谷旁,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赶紧掏出手机按动快门,留下几张令人震撼的画面。

一天的旅程满目顾盼,美不胜收。如果你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光而来,那么这里的美更是无处不在。

奔向伊宁

上午从与克拉玛依独山子紧挨着的奎屯市沿G30连霍高速一路向西。左边是连绵的天山山脉,峰峦上的皑皑白雪在阳光下特别地耀眼。右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片大片一簇簇枯黄的不知名的草倔强地挺立着。偶尔有一排排人造林给单调的视野里带来丰富的绿色,尤其在旷野中耸立着的一两棵孤独的大树,造就了一处风景,汽车飞驰而过,仍让人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

快到博州时,天山山脉摆了个尾,横在眼前,笔直的公路也稍稍拐了个弯,然后面向山脉的弧形,在两山中间继续向前……

今天采风的目的地是美丽的赛里木湖,上一次来这里还是10年前。这个位于天山山脉,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它那湛蓝的湖面水天一色,与远处山峰相映成画的美丽场景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汽车进入赛里木湖的游客中心正是中午时分,这个季节游人如织自然在意料之中,只是这里现在不仅把湖封了,收起了不太便宜的门票,还在湖的周围建了不少的设施,原来美丽神圣的“净湖”染了些许脂粉气。湖对面的山峰上,隐隐的积雪也褪去了耀眼的银色,和蓝天白云一起笼上了一层浅灰的雾霭,北疆的天空也已不再纯净,让人感慨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已入中伏,江南正在高温笼罩下,还经受了暴风雨的袭击,北疆却在舒适的20多度,除了阳光下仍有点晒,吹来的风也是舒爽的。虽然赛里木湖成为景区后让人有些失望,但那湖、那山、那植被,还有那在鲜花上辛勤劳作的可爱的蜜蜂总是让人留恋。

因为果子沟封路,我们早早地前往伊宁,期待着晚上与伊犁朋友们的相聚,千里之外老友相见,那一定会是热烈而又欢快的。

夏塔古道

上午从伊宁出发,去夏塔古道采风。因出城的一段伊昭公路正在维修,我们从715县道转乡道再转入昭苏公路接577国道直奔夏塔古道。

夏塔在蒙古语中称之为“沙图阿满”,为阶梯之意。它翻越天山主脊上海拔3600m的哈塔木孜达坂,沟通天山南北,是古代伊犁通南疆的捷径。清代时在木扎尔特冰川上设有70户专门凿冰梯的人家,因而得名“沙图”,夏特是沙图的转音,意为“阶梯”“台阶”“梯道”,“夏图”后来又逐渐被称为“夏塔”。

本文刊登于《北京文学》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