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优势、能力,共同撑起宣城壮大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强劲信心。
提到安徽的汽车产业,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合肥和芜湖。然而,论产业的体量规模,还有一座不可小觑的城市,那就是宣城。
2023年6月21日,安徽省召开了一场万人规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宣城作为地级市代表,在会上专门做了交流发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宣城就开始深耕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产值稳居安徽第三。即使放在长三角一众城市中比较,宣城的产业规模也很突出。
这个皖南小城,是如何打造成为汽车零部件产业高地的?
“宣城现象”
宣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历程,堪称现象级!
没有一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却将汽车零部件做成主导产业;
地处山区腹地,却集聚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领先的知名企业;
深耕燃油车行业几十年,却能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轻盈转身,汽车零部件产业仍然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
经过数十年的深耕,如今汽车零部件已成为宣城最大的支柱产业。2022年,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2023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企业突破6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
宣城聚焦汽车产业链专门领域,形成了橡胶密封件、汽车轻量化底盘、汽车电子设备等一系列特色产业集群。宁国、广德、郎溪、宣州区和宣城经开区均布局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各县市区错位发展,产业特色鲜明。
观察一个地方产业的综合实力,龙头企业无疑是最重要的标志。通过本地培育和外部招引,宣城已集聚了一批汽车零部件行业领军企业。2022年,中鼎集团实现全球营收223亿元,汽车橡胶密封件占全国市场份额30%以上;保隆汽配气门嘴销量全球第一;亚新科新能源汽车新型制动系统核心密封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飞马纺织汽车用安全带织带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
宣城只是一个三线小城市,为何产业发展能如此出众?追根溯源,还要从一个如今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品牌说起。
1983年1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则报道,《农民欢迎的小蓬车》——飞彩牌农用车。上世纪80年代,宣城皖南机动车辆厂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农用三轮车,命名为飞彩。因为价格低廉、结实耐用,很快畅销大江南北。90年代,飞彩走出国门,在海外建设了生产基地,成为中国人的骄傲。然而,进入21世纪,飞彩业绩不断下滑,最终倒闭。
尽管属于飞彩的时代已经落幕,但她的存在却培养了一大批汽车行业技术人才,建立起金属切削加工、冲压模具、车架焊接等生产流水线,为宣城汽车零部件行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006年,地处宣城宁国的中鼎控股收购飞彩股份,成功“借壳”上市。一个全球性汽车橡胶密封件企业冉冉升起。飞彩的落幕,中鼎的登场,开启了宣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崛起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宣城并没有进入国家总体工业布局中,本土汽车零配件产业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乡镇企业,很多都昙花一现。宣城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却不断沉淀,积累起产业强大的“厚势”,又通过不断的招引,壮大了产业规模。
当然,一个主导产业的崛起,不仅要追逐产业进化的浪潮,更要经受住时代风雨的洗礼,支撑这一过程的正是坚定不移的发展定力。

